巴黎迷弟的崇拜
年5年,德军绕过被法国给予众望的马奇诺防线进攻法国,“西线无战事”的局面被打破。在法国一个多月的“漫长”抵抗中,法军连战连败,法国政府当即表示“不打了”便火速投降。因此,巴黎被和平的、完好地交到了德国人手中。
德军能和平占领巴黎最开心的莫过于德国元首希特勒了。巴黎是世界闻名的“文艺之都”,对于一个出生在奥地利小镇的文艺青年来说,巴黎的地位如同是十字军心中的耶路撒冷。于是希特勒在签署停战协议后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巴黎之旅,这也是他唯一一次到访心目中的圣地。
希特勒的巴黎之行是完全怀着憧憬谦卑的态度对待,虽然他从未去过巴黎,不代表他没有幻想自己去过,以至于他向身边的人吹嘘说他对巴黎很熟悉。希特勒还真不是吹牛,他的巴黎之行第一站就到了巴黎歌剧院,希特勒认为它是“最美的剧院”。他还亲自亲自参观了每一间包厢,并发现少了一间,之后剧场工作人员说这个房间很久以前就没了,旁边的人无不惊讶。我认为他可能是从一些书籍和画作中了解的,就像是一个没有去过法国的人,却扬言自己对巴黎圣母院的每一块砖都很熟悉,那么他一定是《刺客信条:大革命》玩多了。
希特勒在巴黎当然不能错过巴黎的地标性建筑—埃菲尔铁塔,希特勒还带上了他最喜欢的雕塑家阿尔诺*布列卡和御用建筑师施佩尔,并对他们说:“以巴黎为模板,把柏林建设的比它还美。”参观完埃菲尔铁塔,希特勒有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拿破仑的墓,或许他将自己和这位伟人自比,或许想从伟人身上汲取失败的教训,但这两点他却都没有做到。拿破仑称霸欧洲,搞大国沙文主义,却也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火种传播到各处;而希特勒只带来一场又一场屠杀和掠夺。他也未能吸取拿破仑的教训,虽然他和拿破仑一样在欧陆所向无敌,但同时他也陷入了和拿破仑一样的困境,跨不过的英吉利海峡,熬不过的俄国严冬,都导致了他的重大失败,不得不说是十分的讽刺了。
“我们要当解放者”
根据签署的停战协议,法国贝当政府只能管理占法国40%的自由区,行政中心也被设在了维系,所以法国政府只能撤离巴黎。虽然法国政府的投降得到了大多数民众的支持,但法国人民对德国法西斯还是有一定清醒认识的,毕竟在战争爆发前,德国纳粹的各种暴力行径已经众所周知,于是巴黎城内人心惶惶,各种流言蜚语在四处传播,讲述德军如何残杀无辜的市民,将男性抓去奴役,对女性进行性侵。70%的巴黎人带着一家老小向德军进攻的反方向逃离,企图暂时躲避德军,因为在停战协议中德国表示会在战争后归还法国的领土,所以他们还在幻想德军只是暂时占领,等战争结束了,法国还会是原来的法国。
希特勒亲自发话后,巴黎四处开始出现宣传法德两国友好亲善的图画和标语,并且规定德军不准发生强买强卖,抢劫商铺,侮辱妇女的行为。一直到6月下旬,陆续有巴黎市民返回巴黎,令他们惊讶的是,他们的商店没有被抢劫,房屋没有被烧毁,妇女也没有被侵犯,巴黎市民甚至和德军在一个咖啡馆喝咖啡。那些德国军人彬彬有礼,和蔼可亲,就像是来巴黎旅游的旅客一样。
二十世纪时法国居住着大量的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对于有“文艺之都”美称的巴黎,文化和艺术是巴黎仅存的骄傲。德国驻法国大使馆的大使奥托阿贝茨在巴黎成立了一个研究所,这间研究所在大使馆内举办文艺晚会,为众多的艺术家举办讲座、音乐会,有众多的文艺界人士参加。并且德国人对于文艺作品的审查尺度比之前的法国政府还要宽松,甚至只要是不严重冒犯德国形象的作品都可以通过,哪怕是嘲笑了希特勒也没有关系。许多的艺术家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例如戏剧家萨沙吉特里的剧作《巴斯德》中有一幕高唱《马赛曲》的情节,按理说这种具有煽动观众民族情绪的情节是不可能出现的,不可思议的是这部剧尽然最后没有修改一处就在巴黎上映了。
希特勒对巴黎如此的“友好”除了自身对文艺的热爱,还有一点就是希特勒企图利用巴黎作为一个宣传手段,告诉全世界德国是文明的,对于西欧的“高等民族”是友好,而非像对待东欧地区的“劣等民族”和犹太人那样。并且德国也可以利用法国文艺的影响来增强德国的文化影响力,正如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所说:我们的胜利打破了法国对世界和欧洲文化宣传的支配权,控制了法国文化中心巴黎后,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坚决破除法国这种地位。
点燃了希特勒的野心
如果你认为二战中希特勒对巴黎的友好让你难得的看到了希特勒这个大魔头温柔的一面,体会到了人性的复杂,那么只能说明你太天真了。事实证明恶魔永远是恶魔,在年盟军诺曼底登陆后,一路势如破竹,剑指巴黎,迫于多线作战的元首心理防线已经奔溃,下达了炸毁巴黎的命令,幸好手下的将领并未盲目服从才使得这座城市幸免于难。
对于希特勒而言,法国的投降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因为德国当时只不过是靠闪电战的大胆偷袭成功围歼了英法联军,而法国还有大量的军队未参战,英国与法国的联军在军事实力上也远远强于德国。如果法国仍然坚持作战,恐怕德国在短时间内无法使整个法国臣服,毕竟法国在海外还有大量的殖民地,而那时国际局势必然朝向不利于德国的方向转变,德国的机会就更加渺茫。只是没有想到的是经历了一战的法国如此不堪一击,厌战的情绪浓郁,除了戴高乐等少数人外坚持抵抗,全国上下一致表示投降,可以说德国仅用了很少的代价完成了一次豪赌,使得希特勒对闪电战愈发有信心,进而在年企图用巴巴罗萨计划一举击溃苏军,彻底摧毁苏军战斗士气,重演一年前在法国的名场面。可惜苏联的领导人是慈父斯大林,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挡住了德军的进攻,在库尔斯克开始了反攻,最终攻克柏林。
德军占领法国后,希特勒利用维希政府大力地调动法国的所有资源,在强迫法国男性服劳役下,使法国爆发出惊人的生产力,为德国大量输送战争所需的资源,确保了德国战争的继续维持。德国还利用维希政府征召法国青年入伍,组建了大量伪军。在苏联老电影《莫斯科保卫战》中就有这样一幕:一位德国军官向法国伪军训话,说在拿破仑时期法国人的祖先就在俄国的土地上战斗过,如今你们一定要完成祖先未竟的事业。可惜这些法国人依然无法逃脱祖先的命运。
巴黎在占领后平安无事只是存在于少量的上层社会,绝大多数的法国人身为亡国奴的待遇一点没有打折。而法国人民在大肆盘剥之后已经是一穷二白,被迫实行了配给制,并且大量的青年被征召使得法国女性生活变得困难,从而不得不委身于德国的军官,但这些女性在战后都遭到了清算,在美剧《兄弟连》中就一幕曾经服务过德军巴黎的女性在大街上被众人剪掉头发的情景。
比起其余战火纷飞的地区的人民,法国人幸运地熬过了世界大战,正如他们投降之前认为的那样:德国人终有一天会离开,而法国依然是法国。但法国对于德国屈辱投降以求苟且偷生的画面,将永远留存在全世界人民的记忆中永远抹不掉。
所以,你辱法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