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奥地利 >> 地理位置 >> 害死欧洲名人最多的竟然是Ta
个人简历
姓名:决斗
年龄:+(6世纪—20世纪)
性格:暴躁
爱好:杀戮……
要说这位老兄,可是西欧中世纪以来文学中的常客,武功极高,打起架来不讲道理,被他害死的欧洲名人不计其数。如果有人写《西欧枭雄史》之类的书,小编强烈建议给他首席!
最早接触到他老人家是早年读俄罗斯文学作品的时候。那时候对别的都无感,就发现这个家伙的出镜率委实高。高到什么程度呢?据不完全统计,19世纪每一位大文豪几乎都写过他——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甚至就是因决斗而死的……
起初看到决斗情节,心里实在百思不解其解。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吧!两个人,一言不合就约定决斗,猜拳决定开枪顺序,然后拿枪互指,你一枪来我一枪,比比谁中枪以后更健康?
关键是引起决斗的还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别人在宴会上没理我;
别人称呼我的时候没有用敬称;
怎么看都感觉他蔑视我
……
可是血拼完以后又能怎么样呢?双双共赴黄泉的场面很美么……
再后来,小编在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后,深深地为自己当初的无知而羞愧,更深深地明白了,任何不带文化背景的讨论多么容易导致偏见。
中国人看重世俗生活,以现世的成功为人生的巅峰,把死亡当做人生意义的终结,这难免导致重生轻死的价值观。而西方人看重精神追求,视荣誉和尊严为至高无上之物,即使献出生命也不为过。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西方人愿意以生命的代价捍卫自己的尊严了。不过,也必须承认,以决斗方式解决争端说到底是中世纪骑士风尚的残留,并不是文明的途径。所以,危险运动,请勿模仿!!!
至于决斗是如何逐渐发展成一种流行风习的呢?就跟随小编的脚步来看看吧!
1决斗起初被用于司法审判。
是的,你没看错,它是一种由法庭命令和批准的判定事实的方式,通常用来审判那些双方各执一词,无法分清对错的案子。
公认的最早记载以司法决斗的案例出现于公元年勃艮第(当时还不是法国的一部分)。国王耿多巴德明认为在决斗中神会帮助正义的一方获胜,所以他下令在审判中以决斗的胜负作为裁定对错的标准,司法决斗的历史由此开始。
虽然今天看来有点异想天开,但在当时却是深孚众望的解决方法。
法庭在通知当事人出庭的时候,会附带告知:“带着你的剑来。”当事人决斗时,高级司法官员和宫廷显贵以及宗教界显赫人士都会在一旁做见证。
决斗中,被击倒的人即被认定为败诉者,而胜者可以把膝盖压在败诉者的前胸,如果败诉者不请求宽恕,就会被胜者将匕首从盔甲的接缝中插进身体。
就是这么的草率!感谢我妈把我生在21世纪!
从此,司法决斗开始在欧洲大陆上流行。公元7世纪中叶,伦巴德(当时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小国)贵族阿达鲁夫引诱王后古德波佳但遭到拒绝,他恼羞成怒,诬告王后谋反,国王偏听偏信,下令囚禁王后三年。
好熟悉的剧情……
古德波佳是法兰克公主,法兰国国王多次派人到伦巴德交涉,要求释放她,都没有如愿。最后两国商定以决斗来证明王后到底是清白还是有罪。阿达鲁夫在决斗中被击败,古德波佳从而得以恢复名誉和地位。一出涉及政治、外交、爱情、权谋的年度大戏就这样圆满而愉快地解决了……
10世纪以后,教会成了西欧社会中的大哥大,国王都得靠边站。教会认为,司法决斗严重影响教会行使判决权,且违反基督教仁爱原则,是对上帝的公然蔑视。一些有识之士也认为,司法决斗凭借武力决定胜负,与正义相差甚远。
于是,教会规定在决斗中死亡的人不得在教会的墓地安葬,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司法决斗之风。另一方面,随着司法程序和取证手段的进步,世俗的君主们也开始着手改革野蛮原始的诉讼制度。
12世纪,英国国王亨利二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废除神明裁判的方法,禁止司法决斗。
其他西欧国家也相继进行一些改革,于是司法决斗开始衰落下去。16世纪以后,司法决斗渐渐失去了舞台。
不过还是有个别作妖的人。据记载,最后一起要求通过决斗方式来判决的案件发生在年,一个被指控犯了谋杀罪的人要求决斗。当时法庭很不情愿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因为他正在行使他的合法权利。
2
荣誉决斗作为司法决斗的好基友,在历史上持续的时间更长,甚至司法决斗消失之后,荣誉决斗还存在了一段时间。日常生活中,难免有一些摩擦,严重者上升到个人的尊严和荣誉,这时候就会寻求解决渠道。
荣誉决斗的始作俑者是帝王。年,法国与意大利打架。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失手被俘,沦为阶下囚,不得己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缔约。在条约中他承诺放弃在意大利占有的全部土地,退出对米兰的争夺并把勃良第地区还给哈布斯堡王朝。
交了高昂的赎金之后,弗朗西斯一世被释放。然而弗朗西斯一世回国之后,十分有效率地撕毁条约,并向查理五世宣战。
暴跳如雷的查理五世在复函中指责弗朗西斯一世的背信弃义,没有资格当国王,诚信还不如一个普通的绅士。
弗朗西斯一世却认为他的人格被查理五世侮辱,向查理五世提出决斗。虽然这场决斗并没有付诸实践,荣誉决斗却因此流传了下来。
可是渐渐的,决斗越来越演变成一种社会陋习。对于像小编这样天生崇尚和睦、珍爱生命的人来说,实在苦不堪言,因为生活中容易挑起决斗的事情太多……让我们一起念一段顺口溜吧
——如果别人认为你遭受了侮辱,哪怕你自己不觉得受到了侮辱,你也必须因为自己受到侮辱提出决斗;如果别人认为你侮辱了他,哪怕你自己觉得没有侮辱他,你也必须因为他认为你侮辱了他而接受决斗……
因为在别人认为该提出决斗或者接受决斗的时候不照做,就会被当成懦夫和胆小鬼而受辱终生。仅仅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这10年间,在西欧就有多名贵族、绅士死于决斗。
好在时代是进步的,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决斗的野蛮之处。年法国最先出现了反对决斗的组织,兴起了反对决斗的运动。随后,西班牙、匈牙利、德国、奥地利、英国等国的反对决斗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在这种形式下,各国政府纷纷颁布法律禁止决斗。一战后,荣誉决斗也绝迹于欧洲。但是感觉还是离我们很近有木有,好的风俗往往很难传播,而坏的风习却常常屡禁不止。
3
前面说了小编是俄罗斯文学狗,咱们就来扒一扒,决斗在俄罗斯的那些事~
那么决斗又是什么时候出现在俄罗斯的呢?
我们都知道,俄国的崛起其实也就来年的事儿。在很长的时间里,地处偏安的它一直以来都不能跟西欧老大哥们一起玩。
加上本身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确实落后一些,很多事情都比西欧慢半拍……
决斗风尚在俄罗斯大地的出现源于17世纪末彼得大帝的现代化改革。楼上那位就是彼得。
彼得大帝是对俄罗斯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一位大牛,为什么是大牛呢?因为他身高一米九,而且又高又壮,所以很像一头牛,当年跑去西欧学科学技术的时候总是被人围观……
其实是因为他实在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继位以后实施的全方位改革,使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强国。
他从国外学成归来以后,大力推广欧洲的先进文化,还派遣优秀年轻贵族去西欧学习。这一下他可始料未及了,这些“纨绔子弟”把决斗学了个十成十。
决斗的刺激性、野蛮性和俄罗斯贵族对武力的崇拜正好不谋而合。有学者认为,决斗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使人能够掌握自己和他人的生杀大权,对于一定程度上解构了帝王对于贵族的人身控制。彼得大帝预见到决斗的危险,他参照德国法律决定对挑起决斗的人处以绞刑。
祖国的花朵不给力,后代也不给力。
之后的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和亚历山大一世都对决斗持纵容态度,以至于在19世纪,西欧国家普遍禁止决斗的时候,俄罗斯大地上的决斗之风长盛不衰。
19世纪是俄罗斯文学的崛起年,俄罗斯文学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光辉成就,并一举摆脱了文学荒漠的尴尬处境。这一百年里,无论是总体体量、门派倾向之多,艺术技巧和思想深度之高都到达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为决斗主题的书写提供了文学内部的基础。同时,就文化环境而言,到19世纪,一百多年的全面西化的结果已经显现,对于贵族来说,个人价值和自尊观念神圣而不可侵犯。这为决斗主题的兴盛提供了外部条件。
我们说了,决斗这个事在19世纪的俄国非常流行。因此,许多作家都曾卷入决斗之中。决斗界大事件的榜首非普希金和丹特士的决斗莫属了吧,如果一定要给这个事件起个题目,可以叫做一个女人引发的血案。
普希金出生于六百年贵族之家,妥妥的官N代。他钱多人却不傻,甚至可以说是少年天才,21岁时,就已经名动文坛。26岁之前,他创作了大量具有反抗精神和革命意味的短诗,沙皇深知他与起义人士的亲密关系,为安全起见他将普希金招至京师,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严密监视。深受束缚的普希金得不到一点尊重,生活对于他来说十分煎熬。
年,30岁的普希金结婚了,夫人是传说中的京城第一美人冈察洛娃。给你们看看京城第一美人长什么样。
两人婚后生活并不十分美满。冈察洛娃美则美矣,却缺乏智性和诗性修养,性格也比较浮躁。她的美貌使她在彼得堡上流社会大获成功,并引起了在俄国宫廷避难的法国男爵丹特斯的注意。像托尔斯泰笔下的沃伦斯基的安娜一样,丹特斯的热情很快席卷了冈察洛娃,二人不顾一切地坠入爱河无法自拔。他们频频幽会,点燃了普希金的熊熊妒火。
起初,丹特斯通过和冈察洛娃的姐姐结婚,成功地免除了普希金的猜忌。
没办法,这些俄国上流社会的人结婚就是这么草率……但时隔不久,普希金听闻他们再度幽会,实在忍无可忍,毅然向丹特斯写了一封言辞极其激烈的信,信中包含诸多侮辱性的用语,使丹特斯不得不提出决斗。
其实,当时据说沙皇也已爱上了冈察洛娃,宫中的人皆传像冈察洛娃拥有这般美貌的人是不可能逃过沙皇的手掌心的。普希金对此当然了然于心,因此,对他来说,黑暗势力的禁锢,以及与日俱增的屈辱早已不堪忍受,与丹特斯的决斗只不过是他安排自己走向死亡的一个步骤。
年1月27日双方就即将举行的决斗进行谈判,交换信件,物色副手,购置手枪。那天上午,普希金仍然像往常一样,从事他的文学创作。上午11点,他给妻子的二姐留下一封绝笔信,那是普希金的最后遗墨。
普希金一心求死,他的对手同样疯狂,这一点可以从“两名对手仅仅相隔十步远”的规定上看出,这样的距离使得死亡几乎无法避免。副手们不怕事大,甚至提出了第四条规定——在第一回合没有伤亡的情况下,决斗双方可以继续开枪。
普希金没有获得先开枪的资格,伴随着一声枪响,普希金应声倒下。他忍住剧痛向丹特斯还击,然而只打中了他的肩膀。但此时普希金身受重伤,昏了过去。两天以后,这位世界最伟大的天才溘然长逝。普希金逝世之时,俄国另一座诗歌高峰莱蒙托夫已经崛起,在他的诗篇《诗人之死》时,莱蒙托夫发出了怒骂——那个外国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瞄准谁!
普希金死时年仅36岁,他的死无疑是俄罗斯文学的一个遗憾。无独有偶,莱蒙托夫也死于决斗之中。甚至到了19世纪60年代,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还曾因为意见不合相约决斗,所幸并未实施。不然,只能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在俄国的文学作品中,有大量关于决斗的篇幅,例如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春潮》,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库普林的小说《决斗》直接在题目中亮明身份。其他作品还有很多,小编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了,上面这些小说就够大家看一段时间的了。
由此可见,决斗在西方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它体现了西方人强烈的荣誉和尊严意识。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人更加看重生命本身,以及在现世基础上的个人意义。
如果用中国人的观念来衡量,决斗大概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活着,是人的一切追求的基础,而决斗也确实太过野蛮和冲动。
文化交流的目的,不在于评判优劣,而是通过对他者的观照,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发扬长处,补足短板,才能精益求精,更上一层!
说说你对决斗的看法,欢迎留言!
点击蓝字
今年白癜风最新治疗方法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时候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zhicai.com/dlwz/14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