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

文艺理论与批评李杨圣咏中国黄河

发布时间:2021/7/7 13:45:52   点击数:
摘要:“民族性”或“民族形式”作为“延安文艺”的核心关键词,常常被用来定义包括《黄河大合唱》在内的所有延安文艺的成功艺术实践。《黄河大合唱》与西方音乐的渊源关系,尤其是“大合唱”这种源于西方宗教音乐的艺术形式与现代性认同之间的关系,较少有研究者涉及。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延安文艺实践都可被纳入“民族形式”这一框架加以讨论。对这一类文艺实践的知识考古与谱系学追踪,有助于我们反思、辨析与重构“民族形式”这一现代性范畴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为重新认识“延安文艺”乃至整个中国现当代文艺与文化政治提供新的视域。关键词:圣咏;民族形式;传统;现代;中国将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视为延安文艺的巅峰之作,恐怕不会存在太多异议。该作品年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举办的“延安第一次音乐大会”上首演,很快引发轰动,得到了包括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在内的延安各界的一致称颂。“以后延安遇到有大的晚会……都是以《黄河大合唱》为中心”1,作为圣地延安最亮丽的名片,《黄河大合唱》被用来向每一位到访延安的尊贵客人展示。这些客人,既包括来自海外及国统区的“民主人士”,也包括埃德加·斯诺这样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甚至还包括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延安美军观察组等各种国内国际组织。《黄河大合唱》在延安的每一次出场,从未让人失望。这一用“声音共同体”搭建的乌托邦,以听觉+视觉远胜于文字/文学的更完备的组织性和表现力,给所有人带来了超凡的感染力和激情,成为“天下人心归延安”的真实写照,完整再现了“延安文艺”独有的“光晕”。名声大震的《黄河大合唱》很快走出延安,继年8月重庆生活书店出版简谱本之后,各种单行本在国统区被用不同的方式印刷发行,为各地民众喜爱和传唱。它不仅在各抗日根据地极大地振奋了民众的抗日精神,更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在当时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据当时身在陪都重庆从事音乐活动的著名指挥家严良堃回忆:“甚至国民党的宪兵操练时,都会整齐地唱着‘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要知道,国民党宪兵是专门抓共产党的,可他们唱的却是从延安传来的歌曲。可见《黄河大合唱》的流传之广和对人们影响之深。”2更引人深思的是,这首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歌曲并未因抗战结束而退出历史舞台。解放战争期间,甚至在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这首名曲始终是中国舞台上最受欢迎的音乐作品。年代,《黄河大合唱》改编为《黄河》(钢琴协奏曲)在中国快速走红,进入“样板戏”行列。年,《黄河大合唱》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举办的纪念聂耳、冼星海音乐会上按原词演唱。改革开放后,《黄河大合唱》再度唱响中国,在香港、台湾以及全球华人世界传唱不衰,甚至进入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这样的西方音乐殿堂,成为一个与“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相关联的特殊文化符号,传诵至今。几代中国音乐家如殷承宗、孔祥东、周广仁、刘诗昆、郎朗、李云迪等都演奏过《黄河》(钢琴协奏曲)。《黄河大合唱》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何以生成,一直为学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zhicai.com/dlwz/2207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