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

人文医者听觉世界中的医者雅士与侠客同

发布时间:2021/7/31 13:20:03   点击数:

李永新至今都对在国外观看的两场演出印象深刻。

第一场是顶级音乐家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一场不对外售票的专场演出,观众全是世界著名的耳科医生。而这些音乐家,从指挥到乐手都或多或少有些听力障碍,他们希望坐在台下的医生能帮助他们解决耳朵这个对他们来说最为重要器官的问题。

第二场则是穿插在几天的学术会议中间的一场,表演者均是白天和李永新坐在一起开会的耳科专家,到了晚上,他们却弹起了吉他,敲起了架子鼓,组成了真正的乐队,贡献出了一场完全不逊于专业乐手的精彩表演。

医院的耳科主任,第一场演出让李永新更加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重要性和责任,第二场演出则让他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耳科医生的视野和延展性。

尽管三块听小骨是人体中最小的一组骨头,但借助它们,正常人大约可分辨出40万种不同的声音,那些听觉特别灵敏的人,甚至能在钢琴的两个相邻键之间分辨出20至30个中间音来——这足以说明听觉世界的精妙,而这也是吸引李永新成为耳科医生的重要原因。

其实一开始从医,只是李永新的被动选择。

年参加高考的李永新,当年考得并不理想,彼时,医学专业的分数线并不高,懵懵懂懂读完大专后,他进入老医院做了一名“小大夫”。但干了几年后,李永医院的局限性:病人不多,临床经验少,上升空间有限。年纪轻轻的他想到,如果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干到退休,实在不太甘心。于是工作之余,李永新开始重新拿起书本。工作五年后,他考上了研究生,年,他又考到首都医科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医院边工作边学习。

不过虽然上大学前并没有把从医当作志向,但李永新其实颇有些医学,特别是外科上的天赋。

小学五年级时,李永新家里养的一只鸡不小心钻进了灶膛,当时,只有他和妹妹在家,两人把鸡弄出来后,想给毛已被烧没的小鸡喂些吃的,却发现喂进的食物都从鸡嗉子那里漏了出来,原来是那里已被烧出一个洞。胆大的李永新自告奋勇地用妈妈的针线给这只小鸡做了缝合手术——这可以称得上其人生当中的第一场外科手术。

真正学医后,第一次缝面神经,把两个断端接上,李永新用了10分钟时间。别小看这10分钟——要知道,这两个神经都是活动的,在视野里呈现出的是漂浮的状态,需要分别抓住两端,然后再断端吻合,而这一切又都需要在显微镜下操作,因为它们比头发丝还细。果然,李永新缝完后,导师挺满意:“你还算行,有人缝了一个小时还没缝上呢。”

可见,耳科手术极为讲究精细化,要求肩、肘、手腕完美配合的同时,又要非常的稳,而其对心理素质也要求极高,面对显微镜里的狭小视野,不能急躁。

李永新将其与打保龄球做了类比,尤其是保龄球中的补中环节:面对剩下的一两个球,上步、举手、出手,都需要掌握力道,如果步伐、手腕动作以及心态稍微有点偏差,球就会打歪。李永新和同事曾经常去打保龄球为手术做训练,“东单保龄球馆的纪录基本都是我们几个创造的。”他半开玩笑地说。

耳科在医学界被称为“雅科”,它的手术过程不会像动辄开刀见血的其他外科手术那样“残酷”,医生只是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埋头于显微镜中,“不露痕迹”地就实施了手术,细致又精巧。

年轻时,李永新看了很多耳科类论文,越看越对这个专业感兴趣。他觉得,这和他从小就喜欢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比如李永新就从太极拳中的打坐站桩,“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中找到了和自己工作相通的地方。“它可以帮助我调呼吸,教我怎么放松。”同时,太极讲究张弛有度,表面看,动作慢条斯理,但内里全是在走气。“耳科手术也一样,无为中的有为。”它甚至有点像佛法中的“入定”。

虽然耳科承自西方医学,但在李永新看来,无论是医生和患者,也需要做到中医所倡导的“养心养神”。而李永新本人闲暇时常常会泡上一杯清茶,放一些诸如古琴之类的轻柔音乐,让自己静心思考。

“其实各个学科大师级的医生,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好的医生内心一定是充满着爱去工作,去修炼,像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成为全才和通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病患。”李永新说。

他认为,医学和艺术是相通的,不仅耳朵与音乐息息相关,在对待其颇为擅长的人工耳蜗手术时,李永新也常常把它当作一件“艺术品”去雕琢,既保证结构合理,又要追求外观好看。

李永新现在每年要做五六百台手术,其中,中耳炎手术占比大约60%。

不过年左右,已被全国各地邀请去做手术的李永新突然间有点不愿意再做这类手术了:“很多都是复发案例,经常看到的都是老面孔,心里很不舒服,感觉没有了自信。”

于是,李永新选择去世界耳科圣地——美国洛杉矶House耳科研究所“朝圣”,以期寻求解决方案。

他发现,那里会根据每个病人的特点,采取分期手术的方式,不是一味追求一次手术彻底解决问题,而是为了避免或减少手术后的并发症,以及保障病人部分听力功能,实施多次手术。此外,那里的门诊过程中就会穿插一些小手术,解决病人的一些小毛病——这些后来都被李永新“搬”回了中国。

因为语言优势,李永新自称为“洋派”,引进了不少西方经验,但同时,他又注重结合中医。医院中医科里的针灸团队建立了十几年的合作。

爱看武侠小说的李永新,向往成为的“大侠”是杨过:遍访天下武林高手,然后自成一派。

每隔一段时间,李永新都会主动找顶级同行交流。国际耳科界的“大家”他基本都聊过,很多还和他成为了朋友。比如瑞士一位“经常出现在教科书”上的权威教授,李永新约见他时,对方已经82岁了,本来只给了他一个小时的见面时间,结果包括午餐在内,两人畅聊了5个小时。

“因为我是带着思考去的,会和他辩论。”比如李永新会提出“外科医生随着年龄增长如何延长业务生命”的疑问,会质疑教授当年的理论是不是有点跟不上如今的时代,甚至会和其探讨如何把自己发明的医疗器械转化成商品推向市场等等。

比如人工耳蜗手术留下的术后伤口瘢痕,就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

决心改善这种状况的李永新,提出将微创引入到人工耳蜗植入技术上。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大切口问题,李永新的想法是沿着耳朵后开个小切口,但这里就遇到一个问题——手术视野难以暴露,术者操作困难。

最终,李永新从吃饭的勺子上找到了灵感,其翻转过来放在耳后切口就可以起到支撑作用,如此,医生可以轻松地用电钻磨植入体骨槽,将原先十几厘米长的大S型切口缩小到不仔细找几乎看不出手术痕迹的三厘米小切口,这样,术后的人工耳蜗不仅外观漂亮,而且可以更有效地保留患者残余听力。以勺子为原型,李永新后来发明了皮瓣保护器。

人工耳蜗眼下已成为李永新研究的重点方向,他希望未来其转化的语言不仅仅只是英文的直译,还要考虑到中国话的声调,甚至是各地的方言。“如此也能注入情感。”

李永新相信语言的力量,所以喜欢旅游的他,也非常热衷和各种人打交道。他甚至可以通过只言片语判断出对方来自哪里,职业是什么,这也让他能更好地同患者交流:“如果是南方病人,你可能需要和他说得非常清楚,有多少种治疗方案,每个阶段是什么样的,应该注意什么;但如果是粗犷豪爽的北方汉子,就需要尽量简明扼要,‘没啥大事,回去吃点药就行。’”

但无论如何,医生对患者都要保证充分地沟通,充分的坦诚,如此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

李永新认为,本质上,患者其实是医生的“衣食父母”,患者把自己的身体交给你医治,医生应该对此怀有感恩之心,因为他在帮助你验证及提升自己的技术,“最起码,医生和患者之间要保持平等对话,要对患者有同理心。”

李永新排手术时间,尽量都不会安排在周一,因为周六周日医生都普遍休息,独自等待手术的病人会更加焦虑和紧张。如果手术只能安排到周一,李永新也会尽量抽时医院,看看病人:“可能就是几句宽慰的话,带给他的精神力量就是无穷的。而情绪和人的身体是有关系的,病人放松了,打麻药、手术以及后面的康复就会更为顺利。”

这也是年李永新在那次美国之行中学到的:好的医生除了医术这个技能外,一定还要懂心理学,懂人文关怀。“手术做得再好,病人从你那里感受不到温暖,你也只是个机器。”

李永新自言很幸运,从事的是自己喜欢的职业,而做一个有温度的医者,精神回报也是巨大的。

李永新

首都医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耳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耳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耳科学组副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耳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残联人康复协会听力言语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听力协会理事、北京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市东城区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组委员、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中国残联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专家委员、北京市劳动能力鉴定专家委员会医疗卫生专家、北京市东城区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医疗器械审评专家库审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全国助听器人工耳蜗专业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于耳科学及耳外科学临床和基础研究,主要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各种听力重建手术、眩晕外科手术,侧颅底肿瘤等手术;在中耳炎内外科治疗、面瘫内外科治疗、突发性耳聋综合治疗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3项,北京市医管局“扬帆计划”1项,合作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参与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首都医学发展基金、北京市卫生重点学科项目基金、北京市教委资助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首都医科医院新技术一等奖一项。医院新技术一等奖一项,-医院新技术新项目二等奖一项。年-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培养计划,年-年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计划,.02-.02国家公派美国南加州大学HouseEarInstitute访问学者,年入选北京市“十百千”卫生人才工程计划。截止年底共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年两项、年1项、年两项、年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sci20余篇,副主编专著1部,主译专著1部,参编专著书籍15部。

现任《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JournalofOtology》、《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华耳科学杂志》、《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编委,《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常务编委。

本文内容版权归H立方研究所团队所有,部分图片及资料来自李永新主任及网络,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沟通。欢迎转发收藏,为更多人助益。本文以疾病教育及科普为目的,非医疗行为,相关诊治信息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替代医生面诊。内容及商务合作请联系liuyang

iadvancing.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zhicai.com/dlwz/2235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