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奥地利 >> 历史沿革 >> 刘震云对谈皮特恩格伦关于普通人在战争中
不少战争片都把战场塑造成一种英雄式的集体暴力美学。在和平年代的日常生活里,它构成了我们对战争的想象来源之一。当然还有来自长辈的讲诉、书本回忆或研究专著。
那么,战争究竟是什么呢?也许是政客们的争执、外交使节的奔走,或指挥官的抉择。但是,即便只谈战场,冲上战场的也是士兵,被毁灭的也是生灵。战争是战场上弥漫的尸体腐烂。个体的命运就此被改写。
同样以日记为材料的电视剧《十四本第一次世界大战日记》(14TagebücherdesErstenWeltkriegs,)从士兵、家庭主妇、工人、护士和孩童角度来讲述一战故事。
瑞典作家、历史学者皮特·恩格伦的《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所讲述的,正是一系列人物在一战之中的经历。他搜集到大量参战者日记,以时间(-)汇编。他们来自波兰、奥匈、苏格兰、德国、法国或澳大利亚等国家,他们是作家、水手、护士、司机,还有公务员,等等。虽国籍和身份各异,但都非常年轻,在最美丽的年华被卷入到战争之中。而之所以选择日记,是恩格伦怀疑官方公报和媒体报道的真实性,甚至也不相信士兵从前线寄到家里的书信——因为要经过严格的审查,通过后才可能寄出。
这些年轻人在国家的号召下奔赴战场,而作为读者,我们却无法预知他们在书中的结局是死还是活。当战士们在赶往前线的路上,停在某个小镇上,开心地看到“有个人手臂下夹着一块圆形奶酪,另一人有一串无花果,还有一人口袋里满是坚果,又有一人抱着一包饼干”时,他们绝不会想到这可能是他们最后见到的生活景象。
年底,《美丽与哀愁》简体中译本面世。书评君今年也曾刊出书评《战争,永远是非理性的零和博弈》。本月,恩格伦来到中国,并于18日在上海与中国作家刘震云、翻译家万之围绕该书进行了一场对谈。刘震云写有同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zhicai.com/lsyg/24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