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奥地利 >> 历史沿革 >> 钢琴音乐德奥学派舒纳贝尔学派的特点
在钢琴音乐的发展中,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影响使钢琴作品具有了不同的派别与分类下面就德奥学派与舒纳贝尔学派的音乐特点进行分析。
第一节德奥学派
一、德奥学派及其风格特点
德奥钢琴演奏学派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下半叶,莫扎特的维也纳演奏学派和贝多芬的动力性演奏风格,以及在此后出现的一批钢琴演奏家。19世纪上半叶陆续有一些来自不同国家的钢琴家,他们专门从事钢琴演奏与教学方面的工作,逐渐形成了德奥钢琴演奏学派的“群芳待曙”时期。
20世纪德奥钢琴演奏学派开始进入了鼎盛繁荣时期,涌现出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钢琴家,这些钢琴家或是从事钢琴演奏,或是从事钢琴教学,使德奥钢琴演奏学派名家辈出、群英荟萃。该学派的钢琴家在演奏中非常注重理性感受而不是主观直觉,表情含蓄沉稳而不是夸张虚饰,他们以演奏巴洛克、古典、浪漫时期德奥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为主,具有一种严肃深沉、一丝不苟的演奏艺术风格。
德奥学派的特点表现在:以演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的作品为主;有严谨的学风,强调理智而不重直觉;对音乐的理解,强调忠实于原作,处理作品缜密深刻;对音乐的表现,更富有创造性,具有较多的色彩变化,尤其是多声部的色彩,较好地保持了德奥多声部的风格;在技巧方面倡导演奏的准确性和轻快自如的扎实技巧,强调手的自然、重量的运用,讲究力度,主张重量弹奏法,提倡肩、臂、肘各部分的协同作用,要求手指灵活有力,追求发音清晰。
德奥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阿图尔·舒纳贝尔、威尔海姆·巴克豪斯、威尔海姆·肯普夫等钢琴大师。
二、舒纳贝尔
阿图尔·舒纳贝尔(—)是美籍奥地利钢琴家、作曲家、音乐家、教育家。年4月17日出生于利普尼克(这座城市当时属奥地利,现属波兰)的一个犹太家庭。7岁时,舒纳贝尔拜师施密特学习钢琴与乐理,第二年就举行了演奏会。9岁时,全家迁往维也纳,随车尔尼的得意门生莱谢蒂茨基学习钢琴,随曼切夫斯基学习作曲与音乐理论。
年他定居柏林,年与演唱舒伯特、舒曼和勃拉姆斯的作品闻名的女中音歌唱家泰勒丝·贝尔结婚,这个婚姻对舒纳贝尔演奏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年,舒纳贝尔与妻子去柏林举行了一系列舒伯特作品音乐会,在西欧传为佳话。年贝多芬逝世周年时,他用了7周的时间演奏了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这在当时是相当有震撼力的壮举,接着又在舒伯特的百年祭奠活动中,举行了舒伯特钢琴作品音乐会,使整个柏林为之惊叹。两年以后录制了贝多芬的全部32首钢琴奏鸣曲、5首协奏曲、迪亚贝利变奏曲,这是贝多芬钢琴作品演出和录音史上的浩大工程,舒纳贝尔为此花费了近5年的时间才得以完成,他的名字从此与贝多芬难以分割。这个时期是他演奏艺术生涯的高峰期。年,他移居美国,—年在密执安大学教书,年加入美国国籍。
舒纳贝尔在演奏风格上追求有节制和分寸感,反对过分夸张与自我表现。
舒纳贝尔主张要严格按照作曲家原谱中的各种音乐表情符号来进行演奏,他认为谱面上所标记的一切符号就是音乐表达的全部内容。
舒纳贝尔所提倡的忠实于原作精神并不等于死板照搬,他认为不能把忠于原作与原封不动混淆起来,而是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演奏者的二度艺术创造。
舒纳贝尔突破了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过度强调主观情感表现的演奏理念局限,使单纯追求炫技性的浪漫主义音乐表演美学观念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舒纳贝尔的一生都在为追求完美的钢琴演奏艺术而坚持不懈地努力,他在演奏技术、审美意识和演绎作品等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人化的艺术境界。舒纳贝尔几乎将其一生全部倾注于对德奥古典钢琴作品的演奏实践之中。
舒纳贝尔不仅是天才的演奏家,还是位作曲家和音乐学者。他的作品涉足交响乐、室内乐和钢琴音乐,并著有《音乐和我的一生》,编辑出版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和《迪亚贝利变奏曲》,他在书中对音乐的分析,如细致的速度变化与指法要求,体现了他对作品的深刻理解。
舒贝尔所弹奏的众多钢琴作品中,贝多分芬的《暴风雨奏鸣曲》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弹奏中,对作品的许多细节之处都作出了相应的处理,对作品做出了更金玉不的诠释。值得我们在钢琴演奏中去参考并学习。
《暴风雨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