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奥地利 >> 历史沿革 >> 战争的结束OR拉锯战开始1529维也纳之
公元年9月27日,奥斯曼帝国苏丹亲率十万大军抵达维也纳城下,在这里,一场奥斯曼帝国VS哈布斯堡帝国的热战即将开始,这就是维也纳之围。但此战并不是双方战争的结束,相反,它是双方漫长拉锯战的开始......
维也纳之围
起初奥斯曼帝国集结了三十多万大军,但因为路上遭遇恶劣天气,所以苏丹先率先头部队抵达,所以维也纳城下大约集结了十万奥斯曼部队,而对面哈布斯堡的防御力量却仅有不到两万人!
奥斯曼部队
由于围城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本人并不在维也纳,所以守军的最高统帅由威廉姆将军担任,而实际上大部分的指挥工作都交由为他服务的佣兵司令尼古拉斯负责,而主要战场指挥官则是威廉·冯·洛加多夫和力卡拿斯·加拉夫·萨利姆。
查理五世
城中守军虽数目过万,但只有名德意志长枪兵和名西班牙火枪手是职业化部队,余下多为民兵和封建征召力量。而守城至关重要的炮兵也较为匮乏。于是乎,一场力量悬殊的维也纳围城战,就此开始......
力量对比
虽说此时哈布斯堡帝国的领头羊是查理五世,但在维也纳地区,真正负责是还是查理五世的弟弟——斐迪南一世。而此时的斐迪南绝望的发现:无论如何他都无法征集到足以防御维也纳的军队!
斐迪南一世
当时正忙于西方战事的查理五世并不愿意两线开战,所以坚持要求他的弟弟斐迪南与匈牙利的亚诺什·佐波尧暂时议和,等到他腾得出手的时候,再向东方的土耳其人发动进攻。
亚诺什·佐波尧
但斐迪南并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反而在自己的各个领地上加紧征兵。几乎所有够条件进入军队的人都被征召,据说当时奥地利每十个男人中就有一个被征召进了他的军队。
但斐迪南知道这还不够,于是他又向德意志的诸侯们和施派尔的帝国议会求助,起初这些人并不愿意发兵,但出于对帝国整体安全的考虑,最终他们投票决定派军支援维也纳。
德意志地区内五颜六色的诸侯们
但出兵是出兵,真正要等动员军队赶到维也纳还需要一段时间,好巧不巧,苏莱曼的大军正好在路上被大雨耽搁了一个月,若不是这一个月时间,这些支援军队或许根本来不及赶去救援维也纳!
而经过紧张的强行军,来自欧洲的支援部队最终赶在奥斯曼人围城三天前赶到,由此,维也纳城内守军从1.2万人增加到了2万多人,正是这致命的时间差,改写了维也纳之战的最终结局......
赶赴维也纳的德意志雇佣军
表面上奥斯曼大军有十万之众,但却缺少后勤补给,尤其是缺乏攻城所用重武器,因为这些被恶劣天气给远远困在了路途之上;而守军虽然仅有两万,但后续增援的全是训练有素的职业步兵!
这些西欧雇佣军曾在意大利的战场上为皇帝而战,可谓久经沙场。并且他们的统帅更是拥有半个世纪从军经验的尼克拉斯·冯·扎尔姆伯爵!加上守城方还有城墙可以依托,所以此战究竟鹿死谁手,还未见分晓!
开战
考虑到维也纳的城墙始建于三百年前的十字军时代,并且此时的维也纳还是一座半毁的城市,其城墙只有6英尺(约2米)厚,所以增援部队的将领,年逾7旬的尼古拉斯在来到维也纳后,便首先号召全城居民一起去加固防御工事,维也纳的防御工作便匆忙而巧妙地组织了起来。
尼古拉斯下令封堵住维也纳最为薄弱的4座城门,只留一道暗门以备不时之需。并用大量厚实的夯土加固巨石墙体。在外围构筑起最新型的小型多面堡。同时还将外围建筑拆除,以减少由敌军炮击所引发的火灾概率并并给大规模部队调动腾出足够空间。
今天的维也纳
接着守军又决定牺牲掉在火炮射程范围之内的所有城外建筑物,以免被奥斯曼人所用,最终他们烧毁整个郊区里的栋房屋,医院、教堂、修道院和位于山顶的城堡。
而守军的指挥部则设在了城中心的圣斯蒂芬大教堂,因为那里既是城市的制高点,也能清楚看到城外平原上的一举一动。而为了节省城中的粮食,老人、妇女、儿童和神职人员在战前全部被疏散,当然很多人在逃亡途中则落到了奥斯曼阿金基骑兵的手中。
以圣斯蒂芬大教堂为中心的维也纳
9月27日,维也纳的围城正式开始了,此时的斐迪南并不在维也纳,他还在林茨劝说德意志诸侯们伸出援手。所以佣兵司令尼古拉斯就成为了此战实际的指挥者。
而由于暴雨的因素,奥斯曼帝国大军不得不把大部分的重型攻城武器都留在了后面,所以围城的奥斯曼大军中只有一些轻型火炮,而它们几乎无法对刚刚加固过的城墙构成威胁。
奥斯曼大军
事实上奥斯曼的先头部队为了赶时间,主要以轻骑兵为主,这些士兵刚一冒头,守军中来自西班牙的精锐火枪手们便主动出击,打得对方措手不及。而在得逞后又赶紧撤到城墙附近,就地构筑他们最擅长的战壕加胸墙防御阵地。
为此奥斯曼人不得不派遣更多部队前来进攻,却在维也纳野战阵地和墙头火力的连环阻击下损失惨重,一场进攻方的围城战,被守军给打成了“添油战”,这让奥斯曼军队统帅苏莱曼很是窝火。
苏莱曼
于是苏莱曼企图靠虚张声势来屈人之兵:他开出条件,声称自己只想跟斐迪南打仗。顺便还吹嘘说:即便守军反抗,他也会在三天之内破城,在圣米迦勒节(圣米迦勒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共同承认的大天使,圣米迦勒节在9月29日)那天在维也纳用早餐;而到那时,他将把维也纳夷为平地、人畜不留!
圣米迦勒大天使
这些消息被3名被抓获的奥地利俘虏带给了城内守军,结果尼古拉斯却遣返了3个穆斯林囚犯予以回应。如今别无他法,只能强攻了。好在苏莱曼还剩一招:长期围困加坑道爆破作业!
但前文咱们说了,城内的圣斯蒂芬大教堂可以观察到城外的一举一动,所以奥斯曼人的这些声势浩大的工程全部暴露给城内守军了,所以守军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反击。
圣斯蒂芬大教堂
10月6日,城内八千守军突然出城,向奥斯曼人的施工现场冲去,奥斯曼士兵猝不及防,直到坑道被爆破摧毁后才反应过来,尽管随后奥斯曼人也杀伤了一些守军,但整体战局陷入困境。
于是乎,半个月过去了,圣米迦勒节早就过去,且糟糕的暴雨天气再临,奥斯曼人龟缩在帐篷中依旧一筹莫展。而维也纳人则释放了一名战俘,让他给苏丹带个话:“为苏丹准备的早餐已经凉了,不知道他是不是已经吃炮子儿吃饱了。”
奥斯曼人的围城
而为了鼓励士兵进攻,指挥攻城的大维齐尔(类似宰相)易卜拉欣帕夏设下重赏:凡是能取得敌人首级或是占领重要地点的人都能获得成捧的金子。但士兵们的热情很快就被坚固的城防打破,到后来,只有棍子、鞭子和军刀才能逼迫他们上前。
易卜拉欣帕夏
10月11日,连续的暴雨天气光临了维也纳及周遭区域,这让疾病在奥斯曼人的营地内大肆传播,许多附庸部队大量逃亡,而心高气傲的精锐近卫军则大为光火,甚至催促苏丹和大维齐尔易卜拉欣尽快做出决断,若不能强行破城,就尽早返回伊斯坦布尔休整。
于是苏莱曼在10月12日晚上召集了全体高级将领会议,这次军事会议将决定是否继续围城。易卜拉欣说出了大部分人的心声,主张撤军:“士气低迷,寒冬将至,补给匮乏,近卫军已经开始抱怨不休,而敌人很快就会得到增援。”
苏莱曼影视形象
经过讨论后,会议决定集中全部火炮和有生力量进行最后一击,这是此战发动的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总攻,并且为这次进攻设下了十分丰厚的赏金。
10月14日,以近卫军步兵为核心的强攻如期进行,所有近卫军都经过精挑细选,此次总攻集结了奥斯曼大军的全部力量,但遗憾的是,因为守军提早建立了临时阵地,加上顽强抵抗,最终奥斯曼人仍然无法拿下城墙上的缺口。
奥斯曼人的强攻
当时尼古拉斯派遣全部的方阵枪兵据守正面,为四周火枪手的射击争取到足够多时间。虽然守军凭此重创奥斯曼大军,但负责指挥作战的尼古拉斯却因炮击而重伤不治身亡。但此时的苏莱曼已经决定撤军,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部队再也无法在维也纳城下前进一步......
城内德意志守军
公元年10月15日,苏丹下令暂停该年的战争行动,让所有部下返回家乡休整。但在回程路上他们又遇到了糟糕的天气,由于提早降临的大雪,这场军事撤退演变成了彻底的军事灾难。
由于根本没任何过冬准备,奥斯曼大军出现了非战斗减员现象,而在维也纳城内隐忍数月的奥地利骑兵,也在此时冲出城墙追击奥斯曼掉队者,而开战前的十万大军,最终仅存一万五千人左右,维也纳守军笑到了最后!
战后余波
此战奥斯曼一败涂地的原因,根本上来说还是因为苏丹的军队是一支夏季军队,根本无法适应中欧地区的冬季作战,所以当时的奥斯曼军队最多只能连续作战六个月,而时间和天气就成为了苏莱曼的致命克星。
奥斯曼近卫军
而在围城期间,维也纳的钟楼一直保持寂静,等到奥斯曼人解除围城后,这些钟楼和圣斯蒂芬大教堂不断敲响感恩赞美诗的旋律。当时著名歌手汉斯·萨克斯还亲自谱写了一首感恩之歌,其中唱道:“若不是耶和华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
今天的圣斯蒂芬大教堂
经过二十多天的艰苦战斗,欧洲的心脏地带没有落入奥斯曼人之手,而苏莱曼虽然遭遇了第一次失败,但匈牙利的佐波尧还是恭维他“赢得了战役”。事后苏莱曼举行了铺张而奢华的庆典和娱乐活动,以此来庆祝他五个儿子的割礼和他的凯旋,当然他也想让他的子民认为这是一场成功的战役。
佐波尧拜见苏莱曼
所以苏莱曼一直装作并不是去攻打维也纳,而是去挑战斐迪南大公。而后者不敢露面则在贬低了斐迪南的同时为自己挽回了一点颜面,当然战场上的失败并不妨碍苏莱曼在外交上的胜利,撤军后的苏莱曼再次接见了斐迪南派遣来请求停战的使团。
并且使团提出:每年斐迪南为苏丹和大维齐尔分别奉上一笔“津贴”,条件是苏丹承认斐迪南为匈牙利国王,撤出布达,并且抛弃佐波尧。
听到这样的条件,大维齐尔易卜拉欣打开窗户,傲慢地用手指着苏莱曼的七塔城堡说:“那里存放着堆积如山的珍宝,不要试图通过贿赂来诱使我背叛自己的主子!”并且易卜拉欣直呼斐迪南大公为“斐迪南”,还拒绝承认查理五世是“皇帝”,因为他认为这个称号只能属于苏丹!
大维齐尔易卜拉欣
通过此举,奥斯曼帝国在外交战线赢得了“胜利”,为苏莱曼大帝挽回了不少颜面,而哈布斯堡帝国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热战也并没有因维也纳之围的结束而结束,事实上这仅仅是两大帝国拉锯战的开始!
维也纳之围
而哈布斯堡虽然以艰苦的胜利保住了核心地区,也为自己竖立起新一代欧洲盾牌的形象,但这同样意味着哈布斯堡家族的财政将会更加吃紧,以应付一条新开辟的长期战线。
16世纪两大帝国的交锋
而苏莱曼也并没有因这次失败消沉,因为匈牙利还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他想,日后可以随时再度发兵!而独吞多瑙河流域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而此战也标志着奥斯曼帝国对西方的军事威胁达到了顶点!
所以经过维也纳之围后,哈布斯堡与奥斯曼的交锋日益频繁,而战场也会从中欧盆地扩展至整个地中海!一场从16世纪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亚欧大陆两大帝国:奥斯曼-哈布斯堡争锋的大戏就此上演......
参考资料:《欧洲历史大辞典》、《外国军事人物辞典》、《奥斯曼帝国六百年》、《奥斯曼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