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

北京时间标准创立者92岁仍在岗,为2

发布时间:2022/8/22 14:32:45   点击数:
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较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出品

《科学大师》栏目

文章

彭丽慧

延伸·背景

人物简介

叶叔华,生于年,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第一位女天文台台长。

长期从事天体测量和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年受命组建中国世界时综合系统,精度达到世界排名第二;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开始研究运用新技术测定地球自转运动和地壳的运动方法;牵头建立了与世界同步的甚长基线射电干涉网建设,为嫦娥卫星保驾护航;90年代开拓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发起成立了“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APSG)国际合作计划。

研究成果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和中科院重大成果奖,中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

延伸·观点

以下为正文

3月23日,周六。《我是科学家》活动如期在中国科技馆举行,叶叔华院士在上海远程视频,作了一堂近50分钟的演讲,她说自己还想做两件事,一件事是,想在中国建立一个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项目的地区中心,另一件事,是想向太空发射两颗VLBI卫星,使他们的FAST大口径望远镜能够在中低频范围内开辟新科研的疆界。

全场演讲,92岁的叶院士一直站立在投影屏边演示讲解,未作间歇休息。尽管隔着视频远在上海,但北京现场掌声阵阵,对叶院士的长者风范表示敬意。

按照叶院士的构想,这两个项目要完全落地实施,已经是年的事情。叶院士请在座的听众放心,她说,相关技术,中国已经基本上可以完成,是可行的。

“我今天心理上非常怯,结果我是看不见了,”叶院士对听众们说,希望在座的青年和中青同志,多多努力,“我只能在这里敲锣打鼓、摇旗呐喊了。”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与叶院士多有合作。他介绍,叶院士如此高龄还在为天文科研奔波操持。年,上海天文台和上海市等机构决定为中国申办天文界的“奥林匹克”——国际天文学联合大会,叶院士要张双南撰写申办报告,结果没有成功。

叶院士给他打气,今后再战。年,再一次申办,叶院士还要张双南来做这个报告,还没有成功。经过中国天文学会的努力,如愿,年终于在北京举办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

人们通常称叶叔华为“先生”。在中国,名字上能被冠以这个敬称的女性长者,并不多。这个称谓,在中国式语境里,指代的不仅是女性的高寿,通常更代表了才华学识,以及某种出众的气质。

大多数非天文学界的公众,对她的名字可能会感到陌生,但是,中国人谁也摆脱不了和她的科学创举的联系,事实上,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由她创立的标准时间——北京时间之中。早在年,由叶叔华主持筹建的中国“精确授时”系统,即已正式通过国家鉴定,作为时间基准向全球发布。

叶院士为科学事业的那种执著,给张双南留下深刻印象。年夏天,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30届大会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叶院士亲自率团参会。期间本来团队里大家约好了要去下馆子,吃当地著名的炸猪肘子,结果等了老半天,人都没到齐。张双南从姗姗来迟的同事那里才了解到,是叶院士当天临时要求加一场报告,拖了堂,耽误了大家吃猪肘子。

那天加的报告,与这次“我是科学家”远程演讲的主旨一致,就是讲她还想要做的上述两件事。

一、深空中,有一颗“叶叔华星”

叶叔华院士已坚守天文科研六十余载,虽已迈入鲐背之年,但叶院士依旧每天都到上海天文台的办公室工作。

年,叶叔华进入上海徐家汇观测站工作,在徐家汇观象台一间半地下室里,开始了她的第一份任务——观测和计算“时间”。以前的她认为天文工作有趣且浪漫,等真正上手之时,才体验到单调枯燥的一面:观测到半夜甚至凌晨是常事,然后再走半小时才能到家。

上世纪50年代,全国没有一张标准地图,很多省份都没有精确测量过。

年,中国提出建立自己的时间标准系统,叶叔华成为主要领头人,但一开始她的心里没底。而经过团队的努力,到了年,中国的世界时系统精确度与国际时间局计时系统相差无几,排在世界第二位。

年,中国终于结束了依靠全球合作以及苏联系统提供的时间标准。

在承担这项工作时,叶叔华刚刚31岁,结束时,她已经38岁。

此后几年,中国天文研究停滞不前,世界技术却日新月异。等到年,叶叔华在图书馆查阅国外最新天文进展时才发现,由于美苏的空间竞赛,精准度比以前提高了几十倍。这也使她的内心受到巨大的冲击。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激光测距等空间技术使测量精度进步好几个量级,这些技术也受到了她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zhicai.com/lyjd/246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