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奥地利 >> 人口民族 >> 音樂筆記散步成狂的音乐家
散步成狂的音乐家
我最宝贵的思想及其最好的表达方式都是当我散步时出现的——歌德《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柴可夫斯基曲,鲍罗丁四重奏演奏有一次和一群朋友聊天,说起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没有一个象贝多芬这样,享誉世界的大音乐家?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是中国士文化看不起音乐(瞎扯);有的说中国人没算出平均律(这个也不对);有的说中国人不擅长制造优良的标准化乐器;有的说中国人一向重诗不重乐,写诗的是大丈夫,配乐的是小娘子;有的说中国缺少音乐家供养文化,音乐家太穷太卑微.....凡此种种,但没有一个观点有说服力。最后突然有一位朋友提出一个观点:中国音乐不景气,是因为中国人不喜欢散步,西方古典音乐中的很多杰作都是在散步中酝酿。莫扎特每天溜狗,经常走着走着,就乐由心生了。乐圣贝多芬更是散步狂人,风雨无阻,午饭后雷打不动地出门散步,一直溜到天黑了才回家。舒伯特在散步路上经常乐如泉涌,他不得不经常找个小酒吧,把路上想出了《小夜曲》和《摇篮曲》马上记下来。大音乐家马勒,更是学着贝多芬,午饭后,一定要出门溜达3、4小时再回家。经常害得他老婆骑着车,到处找他回家吃饭。而俄国最伟大的音乐柴可夫斯基也是散步成狂,一直支助大师音乐事业的梅克夫人,时常要大师提供专心创作的郊外公寓。这些公寓大都位于风景如画的乡间,公寓里不仅配备了一流的钢琴,书桌上还会放上一本夫人亲自手绘的“散步路线推荐图”。老柴很喜欢在乡野里散步,一路上拈花惹草,收集民间音乐。比如年完成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其中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曾让当时已经名重一时的大文豪托尔斯泰,听到潸然泪下。它著名的第二乐章音乐动机,就来自他常住的卡明卡庄园附近的泥瓦匠。年的夏天,老柴在散步路上遇见了一位醉成烂泥的泥瓦匠,在哼唱一首乌克兰民歌《孤独的瓦尼沙》,歌词的大意是,一位叫瓦尼沙醉汉,酒喝到一半突然想起分手的情人,于是他肯求身边朋友,快把他的情人找回来。柴可夫斯基好奇之下,就把这首滑稽的曲子记录了下来。两年后,这段旋律竟然成了”如歌的行板“中的第一主题。它听上去一点也不滑稽,如歌的旋律,倒像是拂过田野的晚风。我散步时随手拍的枫叶照理说散步这项有氧运动,中外应该没什么分别,但我的位朋友硬是看出了关键性的不同。朋友宣称:相比西方,中国艺术家一向不看重走来走去的过程,更喜欢走到心仪的林间石上,坐在自然里,看云起云灭,最后进入物我两忘的发呆境界。你看,夕阳下的枫林很美,要是老外就穿林而过,但中国人一定要停下车来,坐着爱。朋友特别强调: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但中国古典音乐大都没有流动的乐感,没有小节,缺少时间概念,演奏到哪是哪。那和那听上去都差不多,很静态,充满了空与寂.....停下来,就不是散步了。物我两忘,自然把音乐也忘记了。朋友的脑洞大开,让所有坐而论道的我们哑口无言。
其实,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散步名人,比如,发明了中国登山鞋(谢公屐)的山水诗人谢灵运;在小雨中散步,吟咏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显然也是一位散步爱好者。
但他们都不是音乐家。
散步是灵感触发器黄鹂、鹌鹑、夜莺和杜鹃
都鸣叫着,我把它写进乐曲里了
——贝多芬
我家附近的淀浦河夕照
作为一个长年写乐评的古典乐迷,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评价朋友的高论。作为一个坚定的散步爱好者,我也从来没思考过:散步对音乐的重要性。
倒是,我经常在写作卡壳时,跑到家附近的小河边散步。对此,连我家兔子都已经习以为常。她一看到我长时间写作,却无法完稿时,就会对我说:去散会步再写吧,顺便把垃圾倒了。以我个人的经验:散步的确是放下工作、倒掉头脑中无用垃圾,寻找新的灵感的不二法门。而且,走来走去,肯定要比枯坐在公园长椅上发呆,更有利于思考和酝酿。
不管朋友说的对不对,如果我是音乐家,我应该也很喜欢散步。
我相信,贝多芬本人一定会对我朋友的观点会心一笑。甚至有可能很认真补充道:不仅要天天散步,散步的路线一定要亲近自然,同时绝对不能忘记带上笔和小本本,这样才能随时记下,散步途中象林中小鸟一样突然冒出来的乐思.....
对了,散步时不可以带帽子,这是对自然和上帝的尊重。
《在田园中散步的贝多芬》,朱丽亚·斯密德画
贝多芬《第六号田园交响曲,第五乐章:牧歌》
钢琴四手联弹:阿格里奇托可娃
小时候,贝多芬就和爸爸在波恩的莱茵河边散步。成年后,更是散步成瘾。住在维也纳时,人们经常看到他沿着维也纳的老城墙绕城一周地长时间散步。中年后,因为严重的耳疾,贝多芬不得不搬到乡下,离群索居,散步更成了他每天的“朝圣”,中午吃完女仆烧的“难吃”的午饭,大师都会雷打不动的出门散步,而且还不是那种“每天步”的健康走,一散就从中午散到夜色笼罩。
连晚饭也经常在散步路上解决了。
贝多芬生前经常驻足的乡村酒吧
贝多芬倒是没有特别强调散步和音乐的因果联系,但他坚信散步是他日常中一项神圣的仪式,对此,他在日记中解释说:
我没有一个朋友,只能孤独的活在世上
但我知道:在艺术中,田野中,上帝离我很近所以我必须天天和他一起去田园中散步
乐圣并没有说散步是他音乐创作的灵感触发器,但他相信散步途中的,上帝会给他重要的启示。关于乐圣散步的故事特别多,比如以前小学课本里收入的贝多芬与《月光曲》(《月光奏鸣曲》):
一天晚上,贝多芬在维也纳郊外散步,忽然听到琴声,而且是他的作品。他循声走到一幢旧房窗前,发现是一位盲姑娘在演奏。他进屋后才知道她非常喜欢贝多芬的音乐。作曲家非常感动,在月色辉映下,他写下了这首月光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多么浪漫的小故事啊。不幸是,这个故事和杜普蕾创作大提琴曲《殇》一样,都是后人瞎扯蛋编造出来的。散步成狂的贝多芬,再狂也不可能深夜私闯民宅,而且还是闺房。更何况《第14号月光奏鸣曲》,原本的标题并不叫“月光”,它的标题是出版乐谱的商人,在一位罗曼蒂克情结严重的诗人建议下,私自添加的。
贝多芬散步时,更可能停留的地方,大都是路边的乡村小酒吧。
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第二乐章:溪边景色》
钢琴四手联弹:阿格里奇托可娃
图:贝多芬在溪边
在乐圣生活的时代,可没有随身的乐扣水杯,散步时间长了,又渴又饿,钻进小酒吧里,显然是长时间散步的必然之选。而且,这些酒吧无一例外地提供了贝多芬最爱喝的德国白葡萄酒和黑咖啡,顺便还提供了最新的报纸。有时,酒吧里的歌舞表演也吸引了贝多芬驻足欣赏。这一切都被乐圣写进了《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中。据第一本《贝多芬传》的作者、乐圣的学生辛德勒回忆,他曾经陪伴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一条山谷旁的小溪边散步,途中,贝多芬踏上一片草地,背靠一棵树说:我就是在这儿创作了《溪边景色》,黄鹂、鹌鹑、夜莺和杜鹃,都鸣叫着,我把它们写进乐曲里了。你听出来了吗?那些跳动的潺潺溪水?那串串穿林而过的欢乐小鸟?实际上,在奥地利海利根斯塔特地区有一项著名的旅游项目,就叫“贝多芬小道(Beethovengang)”,一路上穿林越溪,幽静迷人,空气清新。走累了,还有路边酒吧可以小憩。每年都有大量的乐迷和散步爱好者前往”贝多芬小道“朝圣。虽然我本人没去过,但是有很多去过奥地利的朋友,都走过这条著名的小道。贝多芬在这条幽静的散步道上走了十几年,从《英雄》《命运》到《田园》交响曲,都是在这里构思酝酿。他一路上经常停下来,在小本本上记下散步中突然涌出的乐思,以至于后人把这些小本本收集起来时,发现,它们多达页。放空大脑,唤醒心灵清晨的散步是对一整天的祝福
——梭罗
对我们这种天天要上班打卡的“社畜”,抽出时间散步,其实是有点奢侈的。如果有时间,多数人会选择发呆,追剧,或者长时间地刷友圈。问题是,这些打发时间的方法,往往会将你的大脑变成一片空白,强行将我们切换到痴呆模式。相比之下,散步真是一种对僵硬大脑的温柔按摩。一次悠闲的散步,将你从日常的沉闷中抽离出来,让僵硬大脑再次焕发生机。特别是当你的散步路线越亲近自然,这种按摩放松、重焕生机的有氧效果就会越明显。切记,散步,绝对不是出门社交,跳广场舞;更不是和门位大叔侃大山去的。所以,无论我路上听不听音乐,我都会带上耳机。每天出门倒垃圾都是幸福的时光,因为倒完垃圾就能顺便自我溜达一小圈。最可恨的就是,每次幸福的出门倒垃圾前,老婆都会好心地提醒你:不要散太长时间喔,早点回家。如果下雨、刮风,为了安全起见,散步就必须暂停。所以养只小狗很重要,天天吵着要散步的小狗,是我们倒垃圾之外,更好的散步理由。勃拉姆斯《六首钢琴小品之二:A大调间奏曲》乐队与钢琴改编版我最喜欢在黄昏时散步,安静的公园里没有热情的大妈跳集体舞,没有吵闹的孩子来回冲刺。树林在晚风中轻唱,层层叠叠。夕阳中的河水,镀着金色的光芒,缓缓消失在远方.....置身其中,你会发现生活中的烦恼都变得轻如浪花,随波而去,一如悠扬的乐曲。我不是作曲家,所以我也不需要小本本记下涌动的乐思,但音乐仍在,乐动我心。这时我会戴着耳麦,播放我最喜欢的音乐,比如勃拉姆斯晚年著名的《六首钢琴小品》。
没有老婆的勃拉姆斯,不需要象我这样,找个借口才能出门散步。为了伟大的音乐怎么能停止散步?他和贝多芬一样,都是重度的散步狂人。据他的朋友说,你只要发现勃位姆斯不在家,多半就是在田野里、山林中散步。有人前往乡间别墅拜访大师,却发现皮肤晒得发红的大师,象个农民一样畅着衬衣在乡间散步。
曾有人问勃拉姆斯该如何提高钢琴琴艺,他很认真地回答道:“你必须持续地在森林中散步,直到找到演奏的灵感。就象风儿颤动着每一片树叶”。
勃拉姆斯《圆号三重奏:第一乐章》弹琴和写作一样,也经常会练到卡壳,无法突破。有时这并非技巧的问题,而是你无法感觉音乐内在的律动,我认识一位少年,练习一支钢琴整整一个月,已经可以熟练的背谱演奏,但他自己却很不满意,因为他怎么也无法演奏出那种理想的、圆润自如的乐动,关键段落总有一种滞涩。所以,我建议他放下练琴,去郊外散散步,但千万不要老是去听别人的演奏。一周后,再听他演奏,这支难度蛮高的曲子,竟然被他融汇贯通了。我问他如何做到的。他说:散步时,他发现他脑子里有很多讨厌的、阻碍他演奏的东西,消失了。有时你要忘掉别人教你如何弹的说教,用自己的心去弹。
看来,在大自然中散步,顺便倒倒大脑中的垃圾,是个不错的好方法。
勃拉姆斯有一支很著名的《圆号三重奏》,它的第一乐章充满牧歌的情调,这个乐章的灵感据说就来自勃拉姆斯在德国巴登巴登附近山中散步。森林漫步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享受的,但林中漫步时的宁静和藏在山林里勃勃的生机,总能唤醒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某些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的记忆和梦境。
为何会这样呢?为何我们平时,找不到这些灵感与遥远的记忆呢?那也许是因为:生活在我们脑子塞满了各种垃圾,有时,散步不仅仅是让你亲近自然,也能顺便帮你倒掉垃圾,让你能用干净的心灵,去感受、发现生命的秘密、自然的美丽、音乐的律动。
散步达人久石让在我看来,散步如果少于一小时,基本只能算是透透气。两小时属于SPA级别,三小时,才能达到神清气爽的境界。而白天散步远比晚上散步有效果。美国大文豪梭罗说:清早散步是对一整天的祝福。这样的祝福,我只有周末才能享受。日本当代音乐家久石让也超喜欢散步,而且奢侈的是,他还可以早上散步。他在书中描述了他的日常生活:早上9点45分,在手机闹铃声中醒来,喝杯咖啡。10点到附近山上散步1小时左右。11点半左右,享用早午餐。冲个澡后,12点多进录音室.....灵感这种昙花一现的东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散步中思考出来的.....对音乐家来说,灵感是一个可以操控的法物久石让为宫崎骏动画《龙猫》写的第一首曲子就叫《散步》,久石让解释说,这曲子就是散完步回家,在浴缸边创作的。久石让《空中散步》选自《哈尔的移动城堡》原声音乐家都喜欢在散步中寻找和酝酿灵感,这的确是一个事实。其实散步并非音乐家的专利,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和日常生活都拥挤不堪,可悲的是,当我们好不容易闲下时,我们却又习惯地把自己埋进发呆的状态中。有时我们的确需要放空大脑,然而发呆并不是完美的解决大脑疲惫的方案,甚至可能是一种很糟糕的选择。因为发呆时,放空的不仅是大脑,也有你的心灵。在发呆中,你的心灵也会变得无法感受,变得麻木不觉,变得随波逐流。就象不运动可以让你得到休息,但长时间地不动,也会让你的身体失去了活力。中国为何不出大音乐家,这个问题太大了,我回答不了。但我相信,音乐是音符在时间五线谱上的散步。反过来,在大自然中散步也是一种流动的音乐,它能让你放飞你的心灵。英国作家哈拉里德曾说:散步对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对创造件劳动的人来说,是一种最好运动方式。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把疲惫的心灵,放飞到音乐与自然中去吧!“三十三又三分之一”视频号分享音乐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