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奥地利 >> 人口民族 >> 上海,犹太难民潮汹涌而来上
难民办理手续
拥挤的难民宿舍
慈善机构在给犹太难民分发物品从年1月起,在虹口的爱尔考克路即今安国路、兆丰路即今高阳路、熙华德路即今长治路、华德路即今长阳路和汇山路即今霍山路等处,建立了多个犹太难民收容所,除了少数犹太难民自行租屋居住以外,绝大多数犹太难民都住进了难民收容所。选择虹口是有理由的,因为虹口属于公共租界,房价、地价、食品和水的价格又都比上海其他地区低30%起,并且有犹太人喜欢的摩西会堂,让犹太难民雪上加霜的是,年6月,纳粹德国盖世太保要求日本人仿照纳粹消灭上海犹太人。为了响应纳粹德国的要求,年2月18日,日本当局宣布成立“无国籍难民指定区”,史称“上海隔都”(英語ShanghaiGhetto)。日本当局要求在年以后来沪的犹太难民,必须在3个月内迁移到该区域。该区面积为1平方英里(2.6平方公里),西起今天上海的公平路,东至通北路,南起惠民路,北至周家嘴路。隔离区居住着近2万名犹太难民,也有大量中国居民。隔离区没有围墙,也没有路障,犹太人凭路条出入隔离区。从最初的逃入上海到日本人建立“无国籍难民指定区”,犹太难民是如何生存的?上海,成为犹太难民新的家犹太难民的上海生活揭开了帏幕。每天早上5点钟,推马桶的车就来了,声音吵闹不堪;犹太人笨拙地提着水桶到老虎灶买热水;将小煤炉拎到石库门天井内,点燃报纸,再用报纸点燃木头,再加上煤,在烟雾缭绕中拿着蒲扇不停地扇……在烧饭的情景犹太难民用过的煤气灶让我们来听听犹太难民的真切回忆。居住在德国的劳德·威尔顿(ClaudeWilton)回忆道:“在上海下船的时候,11岁的我惊呆了,因为我是第一次看到那么多长得跟我们一点都不像的人,船坞上满满地拥挤着中国码头工人……我们住在上海犹太人慈善会提供的难民宿舍里。我们每天吃三顿饭,是粗茶淡饭,量也小,但足够维持生命了。我们感到非常幸运,比比我的同胞,他们要凄惨多了。我们家的房子在当时虹口区的唐山路,房子很小,但它比难民区好多了。我记得最大的苦恼,就是臭虫,它们很快就在我们房子里安居繁殖。我爸爸参加过一战,对付臭虫有点经验——他在床腿边放上一桶火油,这样臭虫就不会爬上床来。 后来,我的爸爸居然买下了一套小公寓。买房子的钱,是父母从德国带来的。来上海的时候,我们带了很多东西,水晶、花瓶、碗、床单、高档衣服。后来我们把它们都卖掉了,很多犹太人都这么做。买这些东西的多数是中国人,这些东西在当时的商店根本买不到。还有,中国人买我们的东西,是出于一种同情与爱心。” 还有一位犹太难民乌尔苏拉·贝肯在上海曾经生活了8年,之后移尼美国。她在回忆录中追述道:她一家人到达上海后居住在虹口,这是上海最贫穷的一个地区。拥挤不堪的街道上,满是乞丐、娼妓和鸦片鬼。从小养尊处优的乌尔苏拉给吓坏了,只能住进窄小肮脏的弄堂。 “天上烈日酷热,空气潮湿,如同蒸煮,地上是乱丢的果皮,发霉的食物渣滓,烂骨头,死猫,淹毙的小狗,死老鼠的残尸,还有一个被丢弃而死亡的新生婴儿。这一切衬托着众多的人脸,排列在路边的马桶里散发的尿臊气味,还有到处的血污。为了躲避难忍的臊臭,我们一家经常宁可跑很远的路,到市内的一家旅馆,去用那里的厕所。”乌尔苏拉·贝肯回忆道,“母亲经常说,独裁者能够杀害我们的肉体,但他们无法夺走我们的音乐。所以当生活痛苦得难以忍受的时候,我们全家就听音乐。”确实,那时犹太难民营许多窗口里,经常会飘出巴赫,贝多芬,莫扎特,以及舒伯特的音乐。一对犹太夫妇买了上海生煎上两图为犹太难民聚居区的今貌,即将拆迁
居住在三益邨的上海人李惠荣老太回忆,唐山路三益邨有多户居民,九成以上都是犹太人,它被称为“外国弄堂”。当年住在这里的犹太人十分谦逊、彬彬有礼,将这里布置得井然有序。有的负责清洁卫生,有的负责门口安保,甚至有一户犹太人在弄堂里开起了面包店,生意很好,许多附近的犹太难民都排队到这里来购买。在上海活下去就得有工作有收入。犹太难民仅有人依赖救援组织补助,绝大多数人都依靠自身努力活着,并且争取活得尽可能的好。犹太难民主要靠打工维持生活,举例来说,弗兰克·塞莱格是位工程师,先是当上了公共汽车公司领班,负责夜班加润滑油,又到英国人公司中当工程师,后来又到中国人开的五金修理铺当设计师。还有一些犹太人开设了面包店、咖啡馆和商店,到年2月,犹太难民已经开办了家商业机构。 年创办的犹太难民子弟学校 原来是教师的犹太人在上海组织难民子女学习,他们还办起了两所犹太难民学校;原来是编辑和记者的犹太人办起了报纸杂志,从年开始,他们创刊了多份德文和意地绪文报刊,其中《上海周报》(ShanghaiWoche)影响很大;在犹太难民中有内科医生有余人,他们在年年末建立了一个诊疗所,年3月,又建立了第一所拥有60医院。犹太难民的话剧社不少犹太难民是艺术家,其中有些人还很知名,如钢琴家兼指挥马哥林斯基、指挥普拉格、小提琴家卫登堡、大提琴家兼指挥舍恩巴赫、歌唱家克拉索、爵士乐歌星克罗托勋斯基、电影导演弗莱克和电影明星兼歌手弗洛尔等。他们成立了艺术、音乐、合唱、绘画等专业协会,到年下半年组建了至少17个乐队,其不仅演奏犹太人的宗教音乐和民族音乐,还表演西方古典音乐和轻音乐。在至年间,犹太难民艺术家至少上演了60部德语戏剧。上图为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生活场景
一位上海老人殷生洪回忆道,“伊格辰光,舟山路上住的全部都是犹太人,店面交关,30号开的是杂货店,32号是野味店,34号是修钟表店,46号是帽子店……”犹太难民的邻居上海人王发良多年后回忆,“舟山路老热闹格,街两旁霓虹灯老多格,有人叫伊‘小维也纳’。”难民的生活是艰难的,但犹太人依然保持着一份尊严。比如,有一位犹太教授沿街乞讨,有人叫他“小瘪三”,他严肃地反驳道:“你不能这样叫我,你要叫我博士。”在难民的艰苦生活中,也发生着美丽的浪漫故事。犹太难民贝蒂在上海生活了11年,她在年结识了一名俄国青年奥列格,两人热恋几个月后在国际饭店举行了婚礼,贝蒂穿上婆婆为她亲手缝制的婚妙出席婚礼,引得来宾的一致赞美。贝蒂一直珍藏着这件婚纱,两个女儿长大结婚时穿的也都是母亲穿过的婚纱。年,贝蒂将珍藏了几十年的婚纱捐赠给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年,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举办“犹太难民在上海”巡展,贝蒂尽管年迈,还是在女儿陪伴下从迈阿密飞到纽约,参加了开幕式并发表演讲。一件婚妙从上海到美国,又从美国回到它的出生地上海,这是犹太难民在上海获得新生活的历史印记,也是温暖人心的爱的传递。作者简介:
柯兆银,副编审,现任某杂志副总编辑
主要工作经历:先后在《沪港经济》《浦江同舟》(海外版)《联合时报》《人到中年》《上海商报》《浦东开发》《国际市场》等报刊社工作,担任责任编辑、编辑部主任和副总编辑担任主编的图书(部分):1.《上海滩野史》(江苏文艺出版社,年6月第1版)2.《老上海丛书》主编丛书分册有《老上海名人故居》《老上海财富故事》《老上海侨民生活》《老上海摩登女性》《老上海迷人风情》(中国福利会出版社,4年3月第1版)主要作品:1.长篇小说《高考的故事》(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年6月第1版)2.《嬴在起跑线上》丛书3种:《学生成才的42条建议》(少儿出版社3年1月第1版)《10位杰出中学生成才纪实》(少儿出版社3年8月第1版)《学生成才地图》》(少儿出版社4年8月第1版)3.《大德必得其寿:书画家李成勋丰年传略》(上海书店出版社年3月第1版)建有自媒体《上海故事周末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