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

上海,犹太难民潮汹涌而来上

发布时间:2021/4/21 23:02:36   点击数:
北京中科白癜风康复明星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
来到上海虹口区长阳路62号,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迎面而立。这里原来是俄罗斯犹太人建造的摩西会堂,当年是犹太难民聚会和举行宗教仪式的重要场所;年,虹口区政府对摩西会堂重新修缮,第二年建成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10年后的年,纪念馆扩建,年12月8日重新对外开放。穿越时光,回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一段历史呼啸而来,惊心动魂……犹太难民从水路陆路奔向上海上图:德国纳粹头目希特勒和党卫军震惊历史的事件爆发了!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德国希特勒青年团、盖世太保和党卫军猛烈袭击德国和奥地利的犹太人,纳粹对犹太人的种族大灭绝屠杀开始了。犹太人被告知2周或1个月限期离开,如果有国家愿意接受的话。犹太人他拼命想搞到护照、签证等,但所有国家包括美国的大使馆领事馆,都向他们关闭了国门。美国国会议员喜欢不能接收难民,理由是那会影响美国人的生活环境,欧洲国家则是怕得罪德国纳粹希特勒。有一个传言像风一样地在吹:中国上海不需要签证就可以进入。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告别家园,提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拥挤的轮船,前往陌生的城市上海。犹太人离开世代居住的土地时,仅仅被允许携带极少的10马克现金。有些犹太人提前购买最贵的一等舱船票,上船后把船票折价卖给他人,自己住到三等舱,以此换取有限的现金;胆子大的犹太人把珠宝、金银首饰藏在孩子们的玩具里或是柳条箱中;更多的犹太人已被没收了财产,只能依靠救济获得前往上海的船票。到达上海   犹太人来上海的道路漫长艰难,有的是从欧洲出发,沿着西非海岸向南,绕过好望角,从东非北上,经过亚洲南亚、东南亚,最后经香港抵达上海。有的是进入意大利,经过苏伊士运河,仍旧从东南亚经香港抵达上海。年,英国和德意两国展开激烈的海空战,海上流亡的路线被切断,犹磁难民们被迫选择了一条更加艰险的逃亡路线——穿越广袤的西伯利亚,然后经中国东北、朝鲜或日本抵上海。据统计,从年到年,约有3万名犹太难民登陆上海,除数千人前往第三国外,绝大部分难民都留在了上海。年在上海的犹太难民约2.5万人左右,超过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新西兰等5国当时接纳犹太难民人数的总和。有一位中国外交官不能不提。一个犹太青年走了40多个外国领事馆,都没有获得签证,最后来到中国驻奥地利总领事馆,总领事何凤山对他说:我给你发签证。他惊喜万分,希望获得11个人的签证。按规定申请签证必须本人到场,可是何凤山还是破例给他发了11份签证,犹太青年救出了他10个亲戚朋友。当时纳粹规定,有签证可以不进集中营,可以离开奥地利,获得外国签证对犹太人很重要。何凤山总领事德国人看到何凤山不高兴了,以中国领事馆租用犹太人房子为由,没收了中国驻奥地利总领事馆的办公房,何凤山就自己出钱租用了一处小房子继续办公。从年6月到10月,仅从能够找到的签证号码推算,他向犹太人发放了多份签证,当然确切的数字已经无从统计。年1月23日,以色列在耶路撒冷的犹太大屠杀纪念馆,授予何凤山“国际义人”称号,何凤山的子女出席了隆重的仪式。人山人海的犹太难民一下子涌入上海,如何安置呢?年夏,救助犹太难民的“救济基金会”向外界求援。8月,“国际救济欧洲难民委员会”成立,犹太富商沙逊提供了一幢拥有几百套房间的河滨大楼作为难民接待站;博物院路即今虎丘路的犹太教堂也成为犹太难民收容所。年10月,犹太巨贾嘉道理举行会议,邀请了在上海的所有犹太宗教团体、社团、救济组织的代表以及犹太财团,成立了“援助欧洲来沪犹太难民委员会”。该委员会成为上海最大的、最具权威的救济犹太难民的机构,负责人是司库米歇尔·斯皮尔曼先生。上海难民救助中心把犹太难民送往安置点

难民办理手续

拥挤的难民宿舍

慈善机构在给犹太难民分发物品从年1月起,在虹口的爱尔考克路即今安国路、兆丰路即今高阳路、熙华德路即今长治路、华德路即今长阳路和汇山路即今霍山路等处,建立了多个犹太难民收容所,除了少数犹太难民自行租屋居住以外,绝大多数犹太难民都住进了难民收容所。选择虹口是有理由的,因为虹口属于公共租界,房价、地价、食品和水的价格又都比上海其他地区低30%起,并且有犹太人喜欢的摩西会堂,让犹太难民雪上加霜的是,年6月,纳粹德国盖世太保要求日本人仿照纳粹消灭上海犹太人。为了响应纳粹德国的要求,年2月18日,日本当局宣布成立“无国籍难民指定区”,史称“上海隔都”(英語ShanghaiGhetto)。日本当局要求在年以后来沪的犹太难民,必须在3个月内迁移到该区域。该区面积为1平方英里(2.6平方公里),西起今天上海的公平路,东至通北路,南起惠民路,北至周家嘴路。隔离区居住着近2万名犹太难民,也有大量中国居民。隔离区没有围墙,也没有路障,犹太人凭路条出入隔离区。从最初的逃入上海到日本人建立“无国籍难民指定区”,犹太难民是如何生存的?上海,成为犹太难民新的家犹太难民的上海生活揭开了帏幕。每天早上5点钟,推马桶的车就来了,声音吵闹不堪;犹太人笨拙地提着水桶到老虎灶买热水;将小煤炉拎到石库门天井内,点燃报纸,再用报纸点燃木头,再加上煤,在烟雾缭绕中拿着蒲扇不停地扇……在烧饭的情景犹太难民用过的煤气灶让我们来听听犹太难民的真切回忆。居住在德国的劳德·威尔顿(ClaudeWilton)回忆道:“在上海下船的时候,11岁的我惊呆了,因为我是第一次看到那么多长得跟我们一点都不像的人,船坞上满满地拥挤着中国码头工人……我们住在上海犹太人慈善会提供的难民宿舍里。我们每天吃三顿饭,是粗茶淡饭,量也小,但足够维持生命了。我们感到非常幸运,比比我的同胞,他们要凄惨多了。我们家的房子在当时虹口区的唐山路,房子很小,但它比难民区好多了。我记得最大的苦恼,就是臭虫,它们很快就在我们房子里安居繁殖。我爸爸参加过一战,对付臭虫有点经验——他在床腿边放上一桶火油,这样臭虫就不会爬上床来。   后来,我的爸爸居然买下了一套小公寓。买房子的钱,是父母从德国带来的。来上海的时候,我们带了很多东西,水晶、花瓶、碗、床单、高档衣服。后来我们把它们都卖掉了,很多犹太人都这么做。买这些东西的多数是中国人,这些东西在当时的商店根本买不到。还有,中国人买我们的东西,是出于一种同情与爱心。” 还有一位犹太难民乌尔苏拉·贝肯在上海曾经生活了8年,之后移尼美国。她在回忆录中追述道:她一家人到达上海后居住在虹口,这是上海最贫穷的一个地区。拥挤不堪的街道上,满是乞丐、娼妓和鸦片鬼。从小养尊处优的乌尔苏拉给吓坏了,只能住进窄小肮脏的弄堂。   “天上烈日酷热,空气潮湿,如同蒸煮,地上是乱丢的果皮,发霉的食物渣滓,烂骨头,死猫,淹毙的小狗,死老鼠的残尸,还有一个被丢弃而死亡的新生婴儿。这一切衬托着众多的人脸,排列在路边的马桶里散发的尿臊气味,还有到处的血污。为了躲避难忍的臊臭,我们一家经常宁可跑很远的路,到市内的一家旅馆,去用那里的厕所。”乌尔苏拉·贝肯回忆道,“母亲经常说,独裁者能够杀害我们的肉体,但他们无法夺走我们的音乐。所以当生活痛苦得难以忍受的时候,我们全家就听音乐。”确实,那时犹太难民营许多窗口里,经常会飘出巴赫,贝多芬,莫扎特,以及舒伯特的音乐。一对犹太夫妇买了上海生煎

上两图为犹太难民聚居区的今貌,即将拆迁

居住在三益邨的上海人李惠荣老太回忆,唐山路三益邨有多户居民,九成以上都是犹太人,它被称为“外国弄堂”。当年住在这里的犹太人十分谦逊、彬彬有礼,将这里布置得井然有序。有的负责清洁卫生,有的负责门口安保,甚至有一户犹太人在弄堂里开起了面包店,生意很好,许多附近的犹太难民都排队到这里来购买。在上海活下去就得有工作有收入。犹太难民仅有人依赖救援组织补助,绝大多数人都依靠自身努力活着,并且争取活得尽可能的好。犹太难民主要靠打工维持生活,举例来说,弗兰克·塞莱格是位工程师,先是当上了公共汽车公司领班,负责夜班加润滑油,又到英国人公司中当工程师,后来又到中国人开的五金修理铺当设计师。还有一些犹太人开设了面包店、咖啡馆和商店,到年2月,犹太难民已经开办了家商业机构。 年创办的犹太难民子弟学校 原来是教师的犹太人在上海组织难民子女学习,他们还办起了两所犹太难民学校;原来是编辑和记者的犹太人办起了报纸杂志,从年开始,他们创刊了多份德文和意地绪文报刊,其中《上海周报》(ShanghaiWoche)影响很大;在犹太难民中有内科医生有余人,他们在年年末建立了一个诊疗所,年3月,又建立了第一所拥有60医院。犹太难民的话剧社不少犹太难民是艺术家,其中有些人还很知名,如钢琴家兼指挥马哥林斯基、指挥普拉格、小提琴家卫登堡、大提琴家兼指挥舍恩巴赫、歌唱家克拉索、爵士乐歌星克罗托勋斯基、电影导演弗莱克和电影明星兼歌手弗洛尔等。他们成立了艺术、音乐、合唱、绘画等专业协会,到年下半年组建了至少17个乐队,其不仅演奏犹太人的宗教音乐和民族音乐,还表演西方古典音乐和轻音乐。在至年间,犹太难民艺术家至少上演了60部德语戏剧。

上图为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生活场景

一位上海老人殷生洪回忆道,“伊格辰光,舟山路上住的全部都是犹太人,店面交关,30号开的是杂货店,32号是野味店,34号是修钟表店,46号是帽子店……”犹太难民的邻居上海人王发良多年后回忆,“舟山路老热闹格,街两旁霓虹灯老多格,有人叫伊‘小维也纳’。”难民的生活是艰难的,但犹太人依然保持着一份尊严。比如,有一位犹太教授沿街乞讨,有人叫他“小瘪三”,他严肃地反驳道:“你不能这样叫我,你要叫我博士。”在难民的艰苦生活中,也发生着美丽的浪漫故事。犹太难民贝蒂在上海生活了11年,她在年结识了一名俄国青年奥列格,两人热恋几个月后在国际饭店举行了婚礼,贝蒂穿上婆婆为她亲手缝制的婚妙出席婚礼,引得来宾的一致赞美。贝蒂一直珍藏着这件婚纱,两个女儿长大结婚时穿的也都是母亲穿过的婚纱。年,贝蒂将珍藏了几十年的婚纱捐赠给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年,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举办“犹太难民在上海”巡展,贝蒂尽管年迈,还是在女儿陪伴下从迈阿密飞到纽约,参加了开幕式并发表演讲。一件婚妙从上海到美国,又从美国回到它的出生地上海,这是犹太难民在上海获得新生活的历史印记,也是温暖人心的爱的传递。

作者简介:

柯兆银,副编审,现任某杂志副总编辑

主要工作经历:先后在《沪港经济》《浦江同舟》(海外版)《联合时报》《人到中年》《上海商报》《浦东开发》《国际市场》等报刊社工作,担任责任编辑、编辑部主任和副总编辑担任主编的图书(部分):1.《上海滩野史》(江苏文艺出版社,年6月第1版)2.《老上海丛书》主编丛书分册有《老上海名人故居》《老上海财富故事》《老上海侨民生活》《老上海摩登女性》《老上海迷人风情》(中国福利会出版社,4年3月第1版)主要作品:1.长篇小说《高考的故事》(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年6月第1版)2.《嬴在起跑线上》丛书3种:《学生成才的42条建议》(少儿出版社3年1月第1版)《10位杰出中学生成才纪实》(少儿出版社3年8月第1版)《学生成才地图》》(少儿出版社4年8月第1版)3.《大德必得其寿:书画家李成勋丰年传略》(上海书店出版社年3月第1版)建有自媒体《上海故事周末茶座》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zhicai.com/rkmz/2087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