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奥地利 >> 人口民族 >> 十年寻木,一生雕刻以刀为笔的高公博大师
坦桑尼亚乌木、加拿大椴木、印度尼西亚檀木……来自全球个国家的木头齐聚温州,讲述“命运与共”的故事:援建铁路、资助教育、打井取水、抗击疫情……10月22日下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高公博来到世界温州人家园做客《乡贤讲坛》,讲述他一生与雕刻为伴、十年“全球寻木之旅”背后的故事。
来源:之江先锋一生雕刻,把自己想象成木材“我觉得我永远年轻,我和新中国同龄。”72岁的高公博大师精神矍铄,一开场就说自己还年轻,要求站着与大家分享。从年入行,高公博从传统起步学习黄杨木雕。当年共同学艺的16个师兄弟先后都改行了,坚守下来的,仅他一人。他说:“做一件事情贵在坚持,每天做一点,积累下来力量是无穷的。”
“个性是艺术的生命。”56年来,通过不断尝试,高公博创新了雕刻手法,结合传统木雕技艺创作出根雕、劈雕、意雕等,让黄杨木雕有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为了了解黄杨内部的纹理结构,高公博反复尝试,通过火烧、刀劈等,最后创造了劈雕的新艺术形式。
在56年的木雕创作中,高公博一直追求“新奇独变”的创作理念。“新的观念、奇异造型、独立个性、美的变化。”高公博说,真正的工匠是探索中的工匠,而不是在传承中复制的工匠,更不是制作中的工匠。他不仅始终坚持自己的探索之路,更希望后辈能够继承这种探索之风,勇于打破常规。
“雁荡山有一座‘夫妻峰’。也许它并不精致,也难以看出‘五官’,但在大家的脑海里它就是一种典型的艺术载体。”在高公博看来,大量的艺术材料本身就是一种天然的艺术形式,无需过多加工、雕刻。在创作过程中,为了追寻木材本身的意义,高公博往往把自己和木材的身份互换,把木材想像成自己,把自己想像成木材,依据材料特点而以势造形,突出民俗特色与民间文化丰富内涵,力求风格多变的创作个性。
十年寻木,心灵与艺术的邂逅“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家乡,骄傲于温州的发展,感动于温州人创业创新的精神。”年起,高公博开始收集来自全世界的木头。纳米比亚的乌木、南苏丹的破布木、文莱的印度紫檀、加拿大的椴木……来自全球各地的木头漂洋过海,汇聚温州。
为了支持创作,来自全球各地的温籍侨胞上演了一场暖心的“全球接力”,几位在法国的朋友甚至不惜放弃托运行李,也要把当地的木材带上飞机送回国。有一次他来到奥地利,在公园里看到一堆木头,如获至宝,从中挑选了一个多斤重的木头,走了40多分钟,拖到宾馆。
在世界寻木之旅中,高公博思考着如何雕刻这些作品。当看到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百姓生活各异,他希望以一位艺术家的视角来表达对战争与和平、人类与自然、多元互鉴、开放包容等人类命运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zhicai.com/rkmz/24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