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

人口数量是二战德国战败的原因之一

发布时间:2023/3/27 14:52:18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的原因,有很多解读。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人口数量少也是导致德国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不是我个人的观点,很多网友也有类似的看法。

网络上有一组很珍贵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

年,德国总人口(含捷克、奥地利等地的日耳曼人)万人;其中,男性万人;

各年龄段男性人口分布:

15岁-20岁:3,人;

21岁-34岁:8,,人;

35岁-44岁:5,,人;

45岁-65岁:6,,人。

通过这组数据,可以明显的看出两点:

第一,在二战爆发前,德国的男性劳动人口(15岁~65岁)大约有万人;

第二,德国的可动员兵力(15岁~44岁)约为万人。

在和平时期,把劳动年龄定为15岁~65岁、兵役年龄定为15岁~44岁,显然是不合理的(当时德国的征兵年龄为18岁),但是在战争时期这完全可能。尽管从数字上看,德国可动员的兵力有万人,但由于兵役年龄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重叠,实际上德国二战前的兵源不可能达到万人——总不能没有人从事生产劳动吧?

从年到年这六年的时间内,如果没有战争带来的人口损失,中、老年人口的老去和年轻人的成长相互抵消,德国的劳动人口和兵源人口基本上可以保持稳定。但是,血腥的战争导致了另外的结果。

还有另外一组数字:二战期间,德军阵亡万人,负伤万人,被俘万人,另有万~万德军(不含那些非正规军编制的武装)在战败后被解除武装。

二战期间,德军毙、伤、俘共计损失1万人(不含战败后解除武装的部队),考虑到劳动人口的需要,事实上德国的正常兵源已经枯竭了;再考虑到新兵、老兵之间战斗技能的巨大差距,剩余的近万~万德军战斗力已经很弱了。这就是德国最终战败的原因!

这一点可以得到证明,例如,德军的少年师——

例如,柏林战役期间的充当炮灰的少年、老人——

从兵源的角度,也可以解释苏德战争的走势。苏联在二战前大约有1.7亿~2.1亿人口,是德国人口两倍多,兵源比起德国要雄厚得多。如果德国无法摧毁苏联的抵抗意志,那么最终就只有一个选择——消灭苏联兵役人口!这就要求德军在与苏军作战时,打出1:2以上的交换比,否则,就是得不偿失!

按照比较公认的数据,在苏德战争中,德军损失万人(死亡及失踪万人,被俘万人,伤病约万人);苏联损失万人(死亡及失踪万人、被俘万人、伤病万人)。为什么说德军强?德军真的打出了1:2.5的交换比!

但是,这个交换比的优势,相比两国兵源潜力,实际上过于微弱,还不足以快速、彻底的摧毁苏联的抵抗能力。于是,似乎德军经常能取得大大小小战役、战斗的胜利,但是,却始终无法战胜苏联。

当然,苏联承受的压力也是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事实上苏联也是接近兵源枯竭了,他们大量征召女兵以解决兵源不足的问题。目前知道的数字,苏联在战争的前几个月就征召了80万女兵,至于整个战争期间累计征召了多少女兵没有详细数字。

所以,如果只是苏联和德国单挑的话,还真不好说最终的结果。好在二战是世界大战,当英国、美国以战略轰炸、西西里登陆、诺曼底登陆抄了德国的后路时,德国战败的结局就无可逆转了。

人口对战争结局的影响,二战后很多战略家对此早有洞悉。在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时候,敌对的双方都对人口因素就有充分的考虑,这事限于篇幅,以后再说。

进入21世纪,战争进入核武化、信息化的时代,摧毁对手的工业能力成为战胜对手的主流手段。但是,在一些地区冲突中,人口比例依旧对战争的结局产生着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zhicai.com/rkmz/252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