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

抛开纳粹外壳,这是今年我看过最好的战

发布时间:2017/11/4 15:06:42   点击数:

来源:河马电影ID:hemamovie

作者:河马哥

在反思“二战”的问题上,日本真应该和德国学一学。

德国敢拍一部纳粹训练营的电影来反思战争,日本敢吗?

《希特勒的男孩》

豆瓣评分8.1。

刚开始听到电影名字,心头一震,这名字居然可以过审?

看完片子后,顿时恍然大悟。

因为,这是一部包着「纳粹」外壳,实质上是反思“二战”的电影。

主角弗里德里希出生在柏林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

19岁的他,对拳击有着浓厚的兴趣。

一天下班后,在柏林当地的拳击俱乐部里,他击倒了一名希特勒青年团的成员。

一位德国军官非常欣赏他的拳击技术,邀请他进入一所特殊学校学习——国家政治教育学院。

这是一所专门为纳粹德国培养军事工具的学校。

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大多能安稳的成为德占国的地方官或国防军的军官。

也就是说,只要从学校毕业,走上人生巅峰完全不是问题。

于是,弗里德里希背着父母偷偷参加了体检。

可是体检的内容基本就是验证血统的纯正性。

不出意外,弗里德里希拿到了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但父亲极力反对他去军官学校学习,可厌倦了工人生活的弗里德里希却有自己的想法——

这是个出人头地的好机会。

于是,他连夜从家里逃到了奥地利,进入了心目中的军校。

种种迹象表明,弗里德里希的感觉是对的。

因为他的同学全是出身名门。

阿尔布莱希特的父亲是学校校长,也是强硬的纳粹党成员。

虽然凭借父亲的关系,阿尔布莱希特进入了军官学校,但他是坚定的反战斗士。

他不喜欢军事,爱好写诗。

看到苏联的战俘被射杀身亡,他会伸出援手帮忙止血。

看到拳击场上运动员相互厮杀,甚至有些蔑视。

阿尔布莱希特看来与整个学校格格不入,每天都过得很痛苦。

幸好弗里德里希的到来,改变了现状。

虽然两人出身、性格完全不同,但完全不妨碍他们成为好朋友。

和整部电影压抑的氛围相似,军官学校的学生之间都很冷漠。

白天一起上课,晚上一同休息,但彼此就是没有交流。

直到阿尔布莱希特主动帮助弗里德里希叠被子,才打破了这个僵局。

阿尔布莱希特父亲生日,他主动邀请弗里德里希参加派对。

在派对上,阿尔布莱希特准备了一首诗送给父亲。

但是父亲甚至没让他读完自己写的诗,反而是作为客人的弗里德里希受到了所有人的欢迎。

大家对他的拳击技术津津有道,甚至邀请他在饭后展示一下他的技术。

就这样,阿尔布莱希和弗里德里希站在了拳击台两侧。

此时,他们不是朋友,而是相互厮杀的竞争对手。

虽然他们不情愿,但必须在大领导面前,用拳头决出他们的优劣。

这件事让弗里德里希明白:

在战争面前,他们是可以随时牺牲的战士,评判他们的标准只有战争。

同样沦为战争牺牲品的还有齐格弗雷德。

他虽然进入军校学习,可本身惧怕战争,半夜总是尿裤子。

他被人视为胆小鬼,高年级学长并因此经常勒索他。

但在危机面前,他却是最勇敢的那个人。

军官学校的军事教育绝对贴近实战,教官一上手就让学员们使用真的手榴弹训练。

然而,这样风险就很高。

一个学员因为过于紧张,将拉响的手榴弹掉在了人群中间。

当引燃的手榴弹威胁到同学的生命时,所有人都呆若木鸡。

而教官虽然反应过来了,却一个人跳出了危险区。

眼看着学员们面临团灭的危机,突然有一个人冲出来用身体扑向了手榴弹,保住了所有人的性命。

这个人就是经常尿裤子的齐格弗雷德。

学校对于这种处理结果很满意,专门为他开了追悼会。

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敢说他胆小了。

然而,在追悼会上弗里德里希觉得怪怪的:

学校肯定的是齐格弗雷德的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

学校对他以前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只字未提,甚至默认这种行为。

他们只是一味肯定他的英勇事迹,强调要不惜生命,疯狂的为纳粹效忠。

在学校眼里,学生就是为战争服务,为纳粹而培养的。

因此,东线战场急转直下,八年级学生「被」提前毕业,直接奔赴战场。

在学校期间,八年级学长直接管理弗里德里希所在的寝室。

有一个学长总是以各种方式敲诈他们,欺负他们。

现在学长走了,却没想到是以这种方式离开。

看着他离开的背影,弗里德里希既兴奋又有说不出来的恐惧。

因为这一天迟早会发生在他们身上。

说时迟那时快,学校很快就给他们布置了一项任务——

苏联战俘逃跑了,你们要抓到这群战俘。

于是,在夜黑风高的夜里,学生集体出动寻找战俘的踪迹。

这是他们第一次执行任务,都害怕的要死。

但是学校规定的任务,硬着头皮也要完成。

于是,他们五六个人组成一队,拿着枪沿路寻找战俘,一旦看到有逃跑的人,立即开枪打死。

没想到,阿尔布莱希和弗里德里真的遇到了逃跑的战俘。

“pang”、“pang”几枪,战俘就被打死了。

后来走近一看,这群战俘还是一群小孩子。

虽然他们手无缚鸡之力,但依然难逃被枪杀的下场。

一向不喜欢战争的阿尔布莱希受不了这种毫无人性的残杀。

于是,他写了一首反战的诗歌,并在班上大声朗读。

他的这种行为,已经越过了纳粹底线。

哪怕他背景再强大,也必须低头认错。

可是阿尔布莱希不愿成为法西斯的帮凶,做和自己价值观相悖的事情。

最终,在他的父亲送他前往乌克兰前线之前,他选择永远沉入冰湖!

全片看下来,阿尔布莱希是反战最明显的学员。

他以一个软弱的形象出现,

与做纳粹军官的他的父亲和魁梧的弗里德里希形成鲜明对比。

他难以成为父亲希望的儿子——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是如此。

而他的灵魂,始终指向爱、反战。

弗里德里希对好友的离去悲痛欲绝,不善写作的他写了一份讣告想要发表在校报上。

然而此举被校长强烈反对。

在为了元首、祖国、民族牺牲的人中间,没有自杀者的位置。

甚至他的父母也是这么认为的。

就这样,阿尔布莱希特的死亡变得毫无意义。

他的控诉并不被人接受,反而再次成为懦弱、怯战的反面典型。

这让弗里德里希真正的认识到这个国家的可怕。

不管是大人还是学校,整个国家看中的仅仅是他优秀的拳击技巧。

阿尔布莱希的特长是文学,所以他永远不会被这个国家看好。

这是一个为战争而生的国度,而学员们都只是战争机器而已。

看完《希特勒的男孩》后,我为德国反战电影打call。

他们敢于承认自己犯下的错误,也会从自身进行反省。

而日本呢?

他们在篡改历史、参拜靖国神社,掩盖曾经犯下的错误。

如果有一天日本也拍出《希特勒男孩》这样反思战争的电影,我第一个为他们打call。

赞赏

长按







































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天津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zhicai.com/xzqh/1406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