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奥地利 >> 行政区划 >> 萨克森人的经济状况社会组织以及文化习俗
基于萨克森人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现代史家往往倾向于将萨克森地区描述为生产力极为低下、经济落后的“荒地”,但这并不符合萨克森地区的实际情况。
9世纪之后萨克森公国的核心地理空间基本与本文涉及的萨克森地区重合,作为神圣罗马帝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萨克森公国具备相当的经济实力。虽然二者之间有着上百年的发展时间差,但萨克森地区并不缺少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1.萨克森人的经济状况该地区的木材和沿海盐田资源丰富,这一点可以在王室文书中得到佐证,还有着自罗马时代便开始开采的银矿。《王室法兰克年代记中》也记载了年、年和年查理曼从萨克森地区掠夺了大量资源,一些小年代记也记载年查理曼对萨克森地区的掠夺。
除了《王室法兰克年代记》年,其他的记载一般没有提及掠夺的具体内容,有学者分析,可能是财宝,也可能是牲畜、食物或其他物品。总之,萨克森地区的经济水平虽然不如法兰克王国,但也并非贫穷落后的不毛之地,萨克森人已经蓄有大量的剩余财富,提姆·路透和克里斯托夫·兰登(ChristopherLandon)均认为查理曼发起萨克森战争除了边界冲突和宗教因素,经济因素也应该被考虑进去。
萨克森社会中土地是集体财产,一般只有部落或族群间的战争才能实现土地的流转。基于土地所有模式,萨克森人实行集体生产。生产工具和武器是重要的个人财产,在很多情况下,它们被认为具有超自然力量,是主人身体的延伸,会随主人下葬。衣物同样很少,每人只有一到两套,同样会作为主人的陪葬品。牲畜是唯一可流动的财产,在早期,牲畜甚至承担着一般等价物的功能。
索里德(solidos)虽然在加洛林王朝之前已经出现在萨克森人的生活中,但萨克森人并没有实现物物交换到货币经济的跃迁,查理曼颁布的《萨克森地区敕令》和《萨克森敕令》中的罚金都是以索里德为单位,但在《萨克森敕令》的最后一条也规定了索里德和其他实物财产之间的等价关系。
即便到了8世纪末,萨克森人仍在使用实物进行交换,货币经济尚未完全建立。罗马时代,萨克森人北部沿海地区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考古发掘的动物遗骨,牛骨超过了60%,羊、马、猪骨相对较少。因为地处沿海沼泽,种植作物则以耐盐性高的大麦、蚕豆和亚麻为主;在内陆沙质土壤区,没能挖掘到足够的动物遗骨,但根据对这一时期生活建筑的考古发掘,发现萨克森人的农舍多分为马厩和生活区,表明该地区的经济以畜牧和耕地农业为基础。
最主要的农作物是大麦,其次是黑麦,燕麦、二粒小麦、小米和其他小麦品种则很少,往往只在某单一地点发现有,没有成规模的种植。中世纪早期,大麦的比重下降,黑麦成为最主要的农作物,燕麦的地位也上升,大约占到10%的比重,成为第二大作物。从罗马时代起,萨克森人就会修筑沟渠将田地分割为小方块,既可排水,也可作为分界,考古还发现了田地中含有外界的腐殖质,萨克森人很早就懂得为耕地施肥。
考古发现也证明萨克森人从世纪起有明显向南迁移的痕迹,这一行动的高峰期是6-8世纪,8世纪之后居住地又稳定了下来。从罗马时代到中世纪早期,萨克森人的农业经济变化并不大。10世纪以前,萨克森人主要经济模式都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并伴随着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包括生产工具、武器、珠宝或其他贵重物品的小规模贸易。
2.萨克森人的社会组织
最早介绍萨克森人社会组织结构的是比德的《英吉利教会史》,有一章的主要内容是盎格鲁-撒克逊传教士在欧洲大陆的传教工作,其中对萨克森人的政治结构进行了描述。比德使用“satrapae”来表示萨克森人的首领,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约》当中。《旧约·但以理书》中“satrapae”是波斯的高级官员,大流士曾任命位“satrapae”协助他治理国家;在《旧约·撒母耳下》第一卷中使用“satrapae”来指代非利士(Philistines)王公,非利士人没有国王,而是由众多王公(satrapaeorprincipes)统治,每位王公独立统治着自己的领域。
《英吉利教会史》中明确说萨克森人没有君王,那他使用“satrapae”指代萨克森人首领时,使用的内涵必然更接近非利士王公,这也暗示了萨克森的人政治结构与非利士人具有某些相似之处。“总督”没有从属之分,统治着自己的区域,这些区域叫做“谷”(gau/gaue),为行文方便,本文将之称为部落,整个萨克森大约有个部落。在《王室法兰克年代记》中就出现了带有“谷”的一些萨克森人的地名或部落名,例如到比克谷(Bückegau)、兰谷(Langau)、巴登谷(Bardengau)、维斯谷地区(Weissgau)等。后来,“谷”成为了加洛林帝国一个行政单位,至今在德国、奥地利等国家仍有带“gau”的地名。
也有学者表示“lazzi”实际上包括了被释奴隶和奴隶。但萨克森人的阶层划分也不是一开始就有,上述三种文本记述的都是8世纪之后的萨克森人阶层划分,这一结构最早形成不早于6世纪,萨克森人领土相对固定下来之后才成形。埃德希林是萨克森人世纪开始向南迁移时族群中担负保卫族群责任的精英战士的后裔;弗里林主要是迁移中的普通士兵转化而来;拉兹则是迁移过程中被武力征服的其他部落的成员。虽然萨克森人的阶级界限比较严格,不同阶层禁止通婚,但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族群,萨克森人的贵族阶层并不具有垄断性的政治权利。
如果发动战争,就如比德所述,在大会上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一位首领成为所有部落的军事首领,战争结束,身份就恢复原样。根据《圣勒布努斯传》的描述,萨克森人中的非贵族虽然地位比贵族低,但他们与贵族同样拥有12个参与大会的名额,非贵族参与大会的总数远远多于贵族和所有部落首领相加的数量,虽然无法确定不同阶层的代表是否拥有同等的话语权,但他们参与大会的代表数量决定了他们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贵族们无法忽视这些声音,贵族在政治上并不不占太多的优势。
《圣勒布努斯传》提到了大会有一项作用即决定当年是战争还是和平,大会并不是常设机构,而是一年一度,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做出决策在下次大会召开之前都需要遵守这一共同约定。现实是中世纪早期的族群冲突是一种常态,没有哪一群体可以长时间处于和平状态,萨克森人最高的军事单位只到部落一级,即便决定了该年保持和平,一旦发生冲突,遭遇冲突的部落也不可能坐以待毙,甚至也不排除他们会主动侵扰其他族群、部落的可能。大会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决定发动战争上,一旦通过大会形成发动战争的决议,也就意味着这项决策是所有萨克森部落的共同意见,能够有效整合萨克森人的军事力量对外扩张,避免因为内部矛盾而产生的不必要的内耗。
.萨克森人的文化习俗鲁道夫在《圣亚历山大遗骸迁徙记》记载了萨克森人的圣物崇拜,柯维的威杜金德在他的《萨克森人史》中描述了51年为庆祝打败图林根人而设立祭坛,并立起伊尔敏苏尔,《王室法兰克年代记》中年也记载了查理曼摧毁萨克森人的伊尔敏苏尔。
伊尔敏苏尔在萨克森人的信仰崇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伊尔敏苏尔意为“圣柱”(GreatPillar),它的形式是一根露天树立的粗壮的树干,萨克森人认为它可以连接天地。“Irmin-”的意思是“Great”,在古斯堪的纳维亚语中,“Irmin-”对应的形式是“J?rmunr”,是奥丁(Odin)的一个名称。因此有学者认为,伊尔敏可能是萨克森人信仰的神,也有学者认为伊尔敏就是奥丁。
20世纪早期北欧学者认为,伊尔敏在早期日耳曼时代也可能是北欧神话中战神蒂尔(Tyr)的一个名称,只是后来转移到奥丁,因为奥丁在迁徙时期的开始取代了蒂尔成为日耳曼人主要的神。萨克森人的宗教习俗与政治活动密切相关,他们每年一度的大会不仅是一场政治会议,也是一次神圣的宗教活动。大会开始,萨克森人“按照习俗,首先向他们的神祈祷,祈求神保佑他们并指导他们制定既对其有用又能取悦神的律法”。
战时抽签选举军事首领的程序在萨克森人眼中也具有神圣意义,这并不是一个随机选择,而是神的意志的体现。年查理曼在《萨克森地区敕令》对萨克森人的一些习俗作了规定,这几条规定表明萨克森人存在火葬习俗,盛行自然崇拜还有占卜和预言,可能还存在活人祭祀的习俗。考古证据也表明在基督化以前,火葬是萨克森人的主要丧葬形式。土葬在5世纪开始出现到基督化后取代了火葬的地位,萨克森人会将马和狗作为陪葬品。
结言另外,根据考古研究发现,萨克森地区8世纪后期以来文化艺术风格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与之前存在巨大差异。萨克森战争之前,萨克森人的艺术风格受古罗马传统和斯堪的纳维亚传统的影响,在一些装饰物上都有体现,8世纪后,萨克森地区的艺术风格也逐步向法兰克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