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奥地利 >> 行政区划 >> 申请157个岗位,遭拒绝154次,现在奥
申请个岗位,遭拒绝次,现在奥地利读博,月薪五位数
我是包伊凡,90后,生于浙江温州,如今身处维也纳攻读博士学位。
在“内卷”这个词汹涌而来之前,我就是一个“自然卷”的代表,不断挑战自己,一直追求自己的选择。
我将自己投身进一所优秀的寄宿初中,接着是一所卓越的寄宿高中。
遗憾的是,高考那年我未能成功进入名校,于是我选择了普通本科,继而硕士毕业。即便是心仪的大学申博也遭遇了拒绝。
然而,我坚定地启动了“自卷”模式。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我申请了个岗位,面对次的拒绝,只有10次获得面试机会……
最终,我收到了维也纳大学的岗位制博士录取通知。在攻读博士的过程中,我五次申请出国交流,凭借着9万多人民币的奖学金,游历了多个国家。两次德国,两次西班牙,最近还去了曼谷……
曾经的小城女孩如今终于实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梦想,迎接着辽阔的海天一色。
我来自一个县级市,尽管规模不大,但却笼罩着激烈的升学竞争氛围。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仿佛只有进入那些两周放假才一天的寄宿中学,才能有所作为。
我很早就认识到,老师所说的“这孩子挺聪明,就是懒了点”不过是为了安抚家长的话。我从小就接受了自己平凡的天赋,并将“自然卷”的特质融入我的血液中,默默告诉自己,要过好一种并非十分聪明但绝不懒惰的人生。
在我上小学的前几年,我的兴趣相当广泛,参加了舞蹈、绘画、书法等多个兴趣班。到了四五年级,“内卷”的生活就开始了。
从10岁开始,我对周末和节假日的补习班印象深刻。奥数、作文、古诗词成了必修课。
我毫不犹豫地投入了“自卷”模式,将自己卷入了不错的寄宿初中,然后是不错的寄宿高中。但无论是高考还是考研,我都未能成功“卷”进名校。
我埋头苦读,“自卷”始于13岁住校,18岁离家上大学,与家人相聚的时间寥寥无几。
我父亲是一位生意人,通常人们对生意人的印象是世故圆滑,但在他身上,这种特质似乎并不突出。他更倾向于安于现状,是那种独特的商人。
作为温州人,对金钱的敏感似乎是我们天生的特点。加上家庭历经一次次的生意波折,家庭经济状况不断波动,激发了我对经济独立的强烈渴望。
高中刚毕业时,我甚至连耳洞都还没有,就去夜市摆摊卖耳钉,一晚上就能赚取数百元。
大学期间,在上学的间隙,我在夜市摆摊、开格子铺、开网店,而在寒暑假则四处做家教。
由于我擅长宣传,加上教学效果显著,我的学生逐渐增多,几乎每天都需要花上10小时以上的时间来上课。一个假期下来,我挣得的钱已经足以支付学费并维持生活开销。
大二那年,父亲的生意再次遭遇亏损。从那时起,他不再提供给我生活费,甚至还在亲朋好友面前得意洋洋地说,我女儿现在可以经济独立了。
(研二时参加创业创新大赛)
到我读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父亲的生意再度陷入亏损。曾经他曾获得一个国外品牌皮具在浙江地区的代理权,生意一度兴旺,开设了10家门店,但后来却全部关闭。
面对屋内堆积如山的商品,父亲也从未考虑改变销售或营销方式。
来自家庭的经济压力让我再次开启“自卷”模式。除了每天在实验室超负荷工作,我还基于自己的研究课题,参加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了多项奖项,总计奖金达到3万多元。
在周围的内卷和家庭的波折中成长的我,已经养成了对经济敏感的“自然卷”特质。即使环境中没有人能够推动我前进,我也喜欢自己不断挑战自我。
在年,我身处读研三的阶段,充满自信地认为心仪的大学博士申请将会顺利通过。然而,最终的消息却让我大失所望,我竟然被拒绝了。
到了那年7月的毕业季,我既未能找到继续攻读博士的学校,也未能获得工作的机会。内心有些沮丧,但依然保持希望。
从4月到8月的这段时间,我全力投入世界各地的博士和科研助理岗位的申请。
我浏览各大高校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zhicai.com/xzqh/26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