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

7位大提琴宗师,震撼演绎神圣大无

发布时间:2021/8/3 12:28:37   点击数:

「大无」

CelloSuitesBWV-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大约创作于年至年巴赫时任科腾宫廷乐长期间。六组作品按照当时流行的法国风格组曲所组成。每首组曲在曲式上包含6个快慢不同的乐章。自年被卡萨尔斯“发现”并介绍给全世界的听众以来,它们便成了无限意义的延伸,更被誉为演奏家技巧与修养的试金石。

这套组曲在尘封数百年后,在大提琴宗师卡萨尔斯的演绎下重现光彩。它有着巴赫作品中特有的神圣气质,严谨威严的结构布局中蕴伏着无限美学意义,像宇宙和星辰一样凝练、博大、深刻。

它就像澄澈的湖水一样,能够反映出每个演奏它的人内心真实而细微的颤动。每一位大提琴名家对它的演奏都是独具特色的,沙弗兰的深刻彻骨、罗斯特洛波维奇的豪放飘逸、富尼埃的缓慢诗意、卡萨尔斯的巍峨雄茂....当你向它发出愈加深奥的发问,它便会向你回以愈加哲理的应答。

下面7个诠释版本

哪个是你的心尖好?

#01

卡萨尔斯最为人熟知的功绩,便是重新发掘了大提琴史上的至高瑰宝,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他的演奏方式质朴淳厚,虽然老派却十分有厚重感。节奏顿挫鲜明,铿锵有力!

他演奏时几乎是纹丝不动的,声音也坚若磐石。但他有个和古尔德一样的毛病,就是演奏时爱哼哼,据说他自己在家读谱子时也爱哼哼,哼着哼着就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起来。

#02

在不少乐迷心目中,史塔克是一位趋于理性的超技演奏家。他对巴赫这部作品的诠释中,也是独具韵味,非常骨感地勾勒出了这部作品的气质。

他的运弓快速伶俐,展现速度的同时,又富有他一贯的清晰和精准。以第一号作品为例,萨拉邦德沉稳感动,库朗特与小步舞曲的线条与流动,吉格舞曲的活泼轻快。

#03

法国大提琴家富尼埃,是一位非常具有诗意的大提琴演奏家,虽然有着高超的演奏技巧,但他的琴声从来不会展现出凌厉的一面,而是具有一种温暖的人格魅力。

他演绎的“大无”趣味高雅而富有贵族气息,仿佛壁炉中干燥、灼烧的雪松木散发的温暖熏香,闪烁着柔的光泽。

#04

在诸多杰出的诠释者中,罗斯特洛波维奇无疑是广大乐迷心目中,这部作品最佳的演绎者之一。他一生曾多次录制这部作品,对其中许多乐句有非常独特的理解。

罗斯特洛波维奇的演奏豪迈奔放,热情而不失控制力,这种级别的大师,拉起琴来根本不需要睁开眼睛盯着弓子和手指位置,眼睛一闭,嘴巴一撅,壮丽的乐句就顺势而出。

#05

比尔斯玛是一位具有学者气质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大提琴家,他非常善于演奏巴洛克时期的大提琴作品,并推崇以“古乐”的方式诠释作品。他演奏用的弦是巴洛克时代的质地,并去掉了大提琴底部的支撑杆,用双腿夹住琴身,演奏时握弓靠上。

他录制的这套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备受赞誉,深沉含蓄,不疾不徐,速度和力度都恰到好处,具有典型的学院派气质。他的琴声中有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顿悟感,这非常符合巴赫作品中人性与神性高度统一的特质,充满了哲学意味。

#06

米沙·麦斯基是一位生于拉脱维亚的犹太人,18岁那年以高超的琴艺夺得了柴可夫斯基大提琴大赛的桂冠,因此得以保送至莫斯科音乐学院跟随一代宗师罗斯特洛波维奇学习。除了老罗,他还有另一位重磅级导师皮亚蒂戈尔斯基。在两位泰斗的指导下,麦斯基可谓如虎添翼,技术辉煌而又细腻灵动。

麦斯基的演奏有着非常鲜明的性格,他对“大无”的演绎不像前辈们那样带着深沉之感,相反更富有年轻人的活力。

#07

哈瑞尔出身于美国纽约一个真正的音乐之家,他在8岁那年决心要学习大提琴,并在早年跟随大提琴家约阿希姆和阿伦森,阿伦森对大提琴、对音乐、对生命的热情,也深深感染了哈瑞尔。

在茱莉亚音乐学院求学期间,哈瑞尔追随了当时最顶尖大提琴家之一的莱昂纳德·罗斯学习,后又前往柯蒂斯音乐学院拜奥兰多·柯尔为师。这两位大师不仅自身琴艺了得,还善于应材施教,他俩对于哈瑞尔的音乐观和整个职业生涯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哈瑞尔的演奏追求完美的音准,反对夸饰与造作。因此在这首作品中能感受到那种质朴的真诚,兼具抒情与温暖。此外,他使用的一把年制作的杜普蕾使用过的斯特拉迪瓦里琴,和一把年蒙塔尼亚纳琴,多年来也被津津乐道。

每个人对音乐的思考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作为哈瑞尔唯一亚洲亲传弟子

杨锰带着对恩师的怀念

对疫情下古典音乐界的思考

用大无慰藉心灵

用镜头记录音乐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前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中国爱乐乐团

孟菲斯交响乐团、休斯顿室内乐团首席大提琴

●中国音乐家协会弦乐协会理事

●央视“十大青年大提琴演奏家”

●传奇大提琴家林恩·哈瑞尔唯一中国入室弟子

Q1:在跟随哈瑞尔学习的过程中,您学到了什么?

杨锰:我在上音附中毕业的时候拿到了美国密苏里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在那里我遇到来上大师课的林恩·哈瑞尔。然后03年的时候,我就去莱斯大学跟随老师攻读硕士学位。我印象很深,那个时候我刚搬到莱斯大学,但距离新学期还有三个月的暑假,我就问老师用这三个月时间可以学习什么。老师说“我知道你的技巧方面已经不需要什么了,我给你布置5部歌剧,等开学时我会从5部歌剧的CD中随便挑一张从中间播放,你要告诉我这是哪部歌剧、剧情是什么、正在发生什么。”

我后来才明白老师的眼光有多精准,尤其能够针对亚洲学生技术强大但并没有抓到音乐真谛的短板进行教学。他希望我理解每一件乐器都是从乐队中发展出来的,而乐队又是从歌剧中发展出来的,它们的本初都不是独奏乐器,而是用来为人声伴奏。还没有开学,老师就先给我打开了另一扇门。这是我印象特别深的一点。

2.在跟随诸多前辈学习/合作的过程中,他们给您带来最大的触动是什么?

杨锰:我拉巴赫其实受到马友友影响比较大我和友友平常的私交也很好。大家都知道马友友在全世界演出巴赫的主要一个观念,就是巴赫是具有一种疗愈的一种功能,可以给人在不同阶段经受考验的人带来一种比较平和的治愈一种感觉,所以这是我从他那儿学到的一点心得。

2.聊聊您在国外看到的音乐家的生活吧。

国外音乐家,我所看到的大部分音乐家都很普通且平凡,其实大学教授、乐团的音乐家,他们的生活都是很朴素,也很真实,很多音乐家蛮辛苦的,同时要做好几份工作,大学的教授一般也都是朴素,拿个布兜子,穿个牛仔裤,衬衫。布兜子里装一兜子谱子,开个日本车,喝点咖啡,就是全身心投入在这个音乐艺术里面,这对我的影响也是比较大,非常真实的一群人。

3.能和我们聊聊这次音乐会的曲目安排吗?

杨锰:巴赫创作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并非一气呵成,不同时间段他在创作时的思考方向不同,这本也不是为一场音乐会而创作。作为演奏家,就必须为一个晚上的演出找到合理的逻辑结构。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并没有留下手稿,今天流传下来最原始的谱子是他第二任夫人抄写的。今天大家使用的谱子都是经过各个演奏名家编辑过的版本,里面有大量的功法、指法、句子的说明和连线。我使用的是巴赫夫人抄写的版本,这个版本没有各种各样的标记,就像我们木版印刷的古书没有标点符号,如何断句完全靠演奏家自己的理解,而断句直接关系到音乐的呼吸、节奏和风格呈现,这也是为什么一百个人演奏巴赫会是一百个不同的巴赫。

5.怎么会想到影像+演奏的形式为大家呈现这次音乐会的?

杨锰:为了能够尽可能的把大提琴和巴赫的艺术,可以多一条路传播给大概平时比较少接触到这方面的大众,因为古典音乐还是比较小众,希望通过新的展现形式让更多的人看到,接受古典音乐,以及巴赫这种年前古老的艺术形式,让大家能够从中得到滋养。

此次演出是莱卡签约全球音乐摄影师乔治·雅明(GeorgesYammine)与大提琴演奏家杨锰联合创作的多媒体影像音乐现场。通过年瑞士莱卡双年展、卡塔尔国家博物馆等委约摄影作品的影像展示,以影像纪录片的方式记录-疫情前后全球交响乐团音乐家们真实的状态,并配以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全部六首的倾情演绎。

GeorgesYammine乔治·雅明影像及策展人

黎巴嫩/德国著名策展人

莱卡签约摄影师

东西蒂梵乐团、卡塔尔爱乐乐团小提琴演奏家

连续三年在奥地利萨尔茨堡音乐节举办“音乐与生活”系列个人摄影展

《巴赫-大無》全国巡演

多媒体影像×杨锰

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全集

震撼来袭!

演出曲目

下午场:

第一篇无的境界

G大调第一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第二篇沉默的音符

D小调第二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第三篇光华里的歌者:生命的礼赞

C大调第三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晚场:

第四篇深夜里的聆听者:成长的历程

降E大调第四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第五篇曙光里的耕耘者:眷恋的舞台

C小调第五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第六篇曙光微露,希望永存

D大调第六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年7月18日

14:00/19:00

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

第三空间

(已售罄)

年8月15日

14:30/19:30

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

年10月3日

14:30/19:30

厦门闽南大戏院

年10月16日

15:00/19:30

(无映像版)

武汉琴台音乐厅

深圳

成都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zhicai.com/dlwz/2239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