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奥地利 >> 地理位置 >> 箩筐分享4D毫米波雷达,自动驾驶感知利
(图片源自网络)
4D毫米波雷达,通过在普通毫米波雷达的基础上增加俯仰角测量的能力,从而实现被测目标高度数据的测量,最终也具有了和激光雷达相似的点云输出能力。
4D毫米波雷达自带速度信息的点云输出,听起来都有点让人上头。再加上可靠性、稳定性以及量产成本等方面完全碾压等效线束激光雷达的优势,也难怪媒体一致喊出了:自动驾驶传感器领域的下一个风口、低线束激光雷达终结者等变革口号。
诞生-多普勒效应
4D毫米波雷达的诞生还要从古老的多普勒效应说起。
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发现了多普勒效应。所谓多普勒效应,是指波源和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和波源发出的频率并不相同,两者之间的差值叫做多普勒频率。
多普勒效用公式表达如下。式中,fr为观察者观测到的频率,f0为波源发出的频率,v为波的传播速度,vr为观察者的速度,vs为波源的速度。当观察者或波源有向对方靠近的运动时,对应分子分母取减号,反之取加号。
如果我们在波源的位置放置一个探测器接收反射回来的波,通过检测多普勒频率,就可以测得观察者相对于光源的移动速度。再根据波发出和接收的时间差,基于TOF原理,便可以计算出观察者相对于光源的距离。
多普勒效应,奠定了毫米波雷达这诞生的理论基础。
锻造-发展简史
毫米波雷达的雏形出现在20世纪四十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通过部署对空雷达站,有效抵御了德国空军的一系列空袭行动。二战中的一战成名,也让其在二战后迅速推广普及到各个领域。
毫米波雷达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年,德国AEG-Telefunken和BOSCH公司开始合作投资研究汽车防撞雷达技术,但由于技术和成本原因,一直未能大规模商业化落地。
20世纪80年代,欧洲在“欧洲高效安全交通系统计划”指导下重新开启了车载毫米波雷达的研制。并在技术和成本均实现突破后,迎来了汽车防撞雷达的广泛应用。
里程碑事件是在年,奔驰在S级车上使用77GHz毫米波雷达实现了基本的自适应巡航功能,开启了辅助驾驶时代,也迎来毫米波雷达在汽车领域的蓬勃发展。
毫米波雷达刚刚出道的时候,受制于芯片工艺等原因,一个雷达中需要配备七八颗射频芯片才能保证基本的分辨率。这导致当时的毫米波雷达体积巨大,成本巨高,只在高端车型偶有应用。机械式激光雷达诞生的初期,各方面都像极了这位前辈。
进入到千禧年之后,伴随着锗硅半导体工艺的发展,毫米波雷达集成度大幅提高,成本大幅下探,在高端车型上的应用也迎来了一次小爆发。这又像极了混合固态激光雷达当前的局面。
年,TI推出了基于CMOS工艺的毫米波雷达芯片,一口气将射频芯片、数字处理芯片和微控制器三个模块集成到一个SOC上,既显著降低毫米波雷达的成本,又大幅拉低了毫米波雷达的开发难度。这又有点像我们期待的固态激光雷达的样子。
更惊为天人的是,TI随后将天线也集成在芯片里,推出了集成度更高的天线片上集成(AoP)芯片,直接将毫米波雷达价格拉到了百元级别,并提供了毫米波雷达开发傻瓜式工具链,国内由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毫米波雷达创业及国产化浪潮。
秘密-工作原理
一、使用频段
毫米波雷达,从名字也可以猜测出,这是一种工作在毫米波频段的雷达。而毫米波是指波长在1-10mm,频率在30-GHz的电磁波,其传播速度和光速近似相等。这个频段电磁波在探测能力、穿透能力、抗干扰能力等方面实现了“中庸之道”,完美契合车载领域。并助力毫米波雷达在车载传感器领域赢得了“全天时、全天候”工作的美誉。
毫米波雷达主要使用24GHz,60GHz,77GHz和79GHz四个频段。24GHz准确来说属于厘米波,由于测量距离有限(60m左右),分辨率一般,常被设计为角雷达,探测大视场角范围的近距离障碍物。60GHz由于受大气衰减影响特别大,常被设计为生命体征检测雷达,对车内生命体征及人员姿势进行检测。77GHz和79GHz由于测量距离较远(m左右),常被设计为主雷达,作为前向长距离感知的利器,这两个频段也是未来车载毫米波雷达领域的主流频段。
二、基本组成
毫米波雷达核心组成部分包括收发天线(TXRX),射频单元(RF)、模数转换器(AD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微控制器(MCU)等。上文提到过,毫米波雷达刚诞生那会,这些器件都是分立的,后来通过CMOS工艺将RF、ADC、DSP、MCU等直接整到一颗SOC中(不同厂家SOC集成模块数量略有差异)。
今天我们随便拆开一个普通毫米波雷达,除了索然无味的外壳、接插件和固定装置,尚能引起一点兴趣的就是那两块PCB板了(有的厂家集成到一块PCB板上),如下3D爆炸图所示。
(图片中爆炸图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zhicai.com/dlwz/26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