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奥地利 >> 历史沿革 >> 走进月光曲,了解贝多芬的高尚情怀王
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其中《月光曲》就是在为穷人演奏乐曲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1.作者简介
贝多芬(-),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从小接受父亲的音乐训练,学会了钢琴和作曲。自年起,他一直定居维也纳,后来成为德国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28岁时,他听力开始减弱,50岁双耳失聪,但仍然坚持创作。他生活在奥地利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主要有交响曲九部、钢琴奏鸣曲三十二首。他的音乐创作,集古典派大成,开浪漫派先河,对欧洲音乐的革新与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2.词语预习:
(1)词语分类:
多音字:
图例展示近义词:
陶醉-沉醉恬静-安静纯熟-熟练微弱-细微幽静-宁静清秀-秀丽
反义词:
幽静-喧闹微弱-强烈陌生-熟悉苏醒-昏迷纯熟-生疏断断续续-连续不断
词语搭配:
著名的钢琴曲
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微弱的灯光
清幽的月光
微波粼粼的海面
雪亮的浪花
恬静的脸
大大的眼睛
波涛汹涌的大海
美妙的琴声
轻轻地走
激动地说
词语拓展:
含“月”字的成语:
月白风清月明星稀花好月圆晓风残月花容月貌镜花水月月黑风高众星捧月嫦娥奔月披星戴月
词语辨析:
图例展示(2)词语解释:
图例展示3.课文解析:
(1)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要交代了著名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这段话最后一句“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
第2自然段:写贝多芬散步时听到有人在弹他的曲子,这是故事的起因。
第3-4自然段:写贝多芬走进茅屋的所见。
第5自然段:写贝多芬走进茅屋说明来意,要给盲姑娘弹一首曲子。
第三部分(第7-10自然段):写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第7自然段:贝多芬要为盲姑娘再弹一曲。由此可见,贝多芬对盲姑娘的同情。对盲姑娘热爱音乐、求知若渴心理的理解,是他创作的感情基础。
第8自然段:写贝多芬带着对穷兄妹的深切同情,面对月光触景生情,产生了创作的激情。
第9自然段:这一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作者通过皮鞋匠的联想表现《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
第10自然段:写贝多芬记录《月光曲》。
(2)知识点解析:
第一自然段:开篇交代了什么?(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自然引出下文。)
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解析
图例展示第五自然段:为什么皮鞋匠问“走错门了吧?”贝多芬的话表达了什么?(因为贝多芬看起来像一个贵族,在皮鞋匠眼里,一个贵族不可能到自己的茅屋的,而贝多芬的话又从内心深处表达了自己的诚恳。)
第六自然段:盲姑娘听的入神句子解析
图例展示第九自然段:前半段皮鞋匠听到贝多芬的琴声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图例展示后半段皮鞋匠从妹妹的脸上看出了什么?皮鞋匠从妹妹脸上看到的是真实的吗?
图例展示第十自然段:这段话主要想表达什么?是通过什么手法描写《月光曲》具有感人魅力的?
图例展示4.中心思想:
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穷人兄妹而为他们弹琴,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激发贝多芬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的故事,既表现了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善良品格-对穷苦人的同情和帮助,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更源于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5.结构图示:
图例展示6.写作特点:
本文着重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这其中反映了他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这种情感的发展与盲人姑娘对音乐的喜爱之情是交织在一起的。作者由实在的事物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增添了文章的内涵,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
7.课后习题答案:
图例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