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奥地利 >> 人口民族 >> 三位著名音乐家的童年亨德尔,巴赫与海顿
马艳钢琴教育频道
将于每月30日
定期更新莫嘉瑯先生文集
往期文章:
关于儿童钢琴教学中的若干问题(上)
关于儿童钢琴教学中的若干问题(下)
莫嘉瑯
钢琴教育家,曾任南京艺术学院钢琴教研室主任(今钢琴系的前身),南京艺术学院教学督导,江苏省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家协会会员。莫嘉瑯教授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时代师从中国钢琴界的第一代开创者之一——范继森教授。年毕业后,莫嘉瑯老师自愿申请支援边疆,远赴内蒙古长达32年。在内蒙古艺术学校(中专及附小)以及内蒙古艺术学院的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在钢琴教学中培养了一大批教学、演奏人才。
三位著名音乐家的童年
——亨德尔,巴赫与海顿
回顾一下世界上不少著名音乐家的生平,他们在童年时代就显露了音乐方面的才华,或对音乐存在着与众不同的独有的酷爱,正因为这种自然的,无形的,巨大的驱动力,使他们在童年就克服了许多困难,勤奋苦学,持之以恒,终于成为世界上杰出的音乐家。著名音乐家亨德尔、巴赫海顿童年时代的故事,就是生动的例子。
亨德尔
年,在德国萨克斯南部的哈雷镇,亨德尔诞生了,他的父亲是一位外科医生。虽然,亨德尔从小就表露了不平凡的音乐天才,但他父亲却决心儿子培养成一位律师,而不要他做为一个音乐家。因为当时在小镇上的音乐家都十分贫困,有的几乎穷得像乞丐。
为了不让亨德尔学音乐,他父亲订了三条家规:一是家里不准有任何乐器;二是不准和邻居中有乐器的孩子玩耍;三是不准上学,因为学校里有音乐课。幸运的是亨德尔的母亲对儿子十分同情和溺爱,她偷偷地叫人搬了一架钢琴放在一间小阁楼里,让儿子练习。为了不使琴声太响,亨德尔在琴弦上扎了一条条的布条。这样,他每天晚上躲在阁楼练琴,而父亲却丝毫没有察觉。
七岁那年,亨德尔的父亲到嘉森菲尔斯公爵的城堡里去看望他的哥哥,当亨德尔得知在那里有音乐和音乐家时,他就暗暗的下了决心,决不放弃这个机会。他悄悄地跟在马车后面。跟了很长一段路才被父亲发觉,那时父亲只好把他接上马车,带他一起去城堡。
亨德尔在这个城堡里结识了不少音乐界的朋友,音乐家他都很喜欢他,把他抱到管风琴师的座位上赞赏他听他弹奏。
有一天,公爵经过那里,发现这个孩子在弹奏管风琴,感到十分惊讶。公爵对他说:“我想你父亲一定因为有这个天才的孩子而感到骄傲。”亨德尔很快回答说:“不,我爸爸不许我学音乐哩。”公爵是一位能识别天才的“伯乐”,他积极去说明亨德尔的父亲,并给了亨德尔许多金币。
从此以后,亨德尔的处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哈雷大教学管风琴师扎克奥的指导下,八岁那年开始了严格而正规的学习,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音乐大师。
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身于一个音乐世家,幼年时由他父亲指导他的音乐课程,不幸在十岁那年失去了父母,因此只好离开故乡艾西内奇去跟哥哥一起生活。巴赫的兄弟是奥德夫的一位管风琴师,是巴赫在键盘乐器方面的启蒙老师。但他的兄弟的清规戒律很多,使巴赫的音乐才华不能迅速得到发展。例如:他哥只准弹奏指定的功课,不准多弹也不准少弹。
巴赫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如饥似渴地想学高深一点的作品。为了不让哥哥知道,巴赫经常在月白日清夜深人静的时候,靠着微弱的月光抄写乐谱。不知疲倦的作了六个月的努力,使巴赫几乎失去了视力。但是,当手抄本被哥哥发现时,立刻就被没收了。那时他哥哥一点也没有意识到他的弟弟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巴赫创造性地运用五个手指在大键琴上弹奏(大键琴是现代钢琴的前身)。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给作曲家证实了平均律的优越性,人们以常称巴赫的前奏曲与赋格曲是音乐家“圣经”,认为即使所有音乐都从地球上消失,但只要有这样一部经典著作存在,音乐家们的仍然能画一个音乐结构的轮廓,这部著作可能作为重建音调文献的指南。所以人们尊称巴赫为“音乐之父”。
海顿
年3月31日,海顿出生在奥地利南部罗劳镇上一个贫寒家庭。父亲是一位车轮工人,喜欢唱歌,弹琴,还喜欢带领全家搞一些音乐活动。每当节日和黄昏时分,从他家里经常传出一阵阵愉快的歌声和琴声。
海顿在六岁时,不但歌声悦耳动听,而且小提琴拉得十分出色,叔叔看到这一情景,主动说服了他的父亲,把海顿培养成一位音乐家,由他亲自指导。海顿对音乐的接受能力很强,两年内就掌握了叔叔教给他的有关唱歌,弹琴和拉小提琴的知识各项技能。
八岁时,海顿会见了维也纳圣·斯蒂芬教堂唱诗班的指挥赫尔·路透。路透是为他的唱诗班特色歌手而来到汉堡的(当时海顿的叔叔是汉堡唱诗的教师)。海顿甜美的音色使路透十分满意,就把他录取了。海顿怀着自豪的心情跟着他的人来到了维也纳,以后五年一直在圣·斯蒂芬教学唱歌。但是当海顿到了十四岁进入变声期不能再歌唱时,路透就把他辞退了。
“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海顿的面前。他知道回到家里很可能会影响他继续学习音乐。所以他决心自己靠自己,选择一条自学音乐的艰苦道路。
海顿住的是一间破旧的小阁楼,阁楼的墙已经裂开了,每当刮风下雨,雨雪就会从破墙缝中飘进室中。海顿的学习资料少得可怜,他只一本富克斯的旧手抄本和一套卡尔·菲利普·伊曼纽·巴赫的奏鸣曲。当然,他是请不起老师的。大键盘的边上已经被虫咬坏了,而且还缺少了几根弦,弹奏时发出叽叽呀呀的声音,听了很不舒服,但是这位含苞未放的音乐天才当时只租得起这样的乐器。
虽然海顿童年时代的学习生活条件这样差,但是他去世时给后世留下了享受不尽的音乐财富。就是这位十四岁的贫困少年,后来被人们尊敬为“海顿爸爸”、“交响乐之父”。
以上内容经莫嘉瑯老师授权
刊载于马艳钢琴工作室教育频道
关于钢琴学习的二三事
——马艳老师
思想和想法会不停地改变,至少我是这样,从十几年前开始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也不停地求教于各位名家,但答案基本都不一样。我想这就和因材施教一样,学生的经历、要求不一样,老师的人生、求学过程不一样,带来的结论就不尽相同。
下面的可能听上去都是废话且很简单,但是是我在教学快20年,接触了很多非天才,很普通的孩子,包括生了两个娃的感悟!
①提前导入,尊重兴趣
如果学习兴趣班一定要提前导入,你不能“啪”一下子就把他往老师那一送,需要前期有一个过程,一个导入和的过程,让他有学习的兴趣。同时注意观察看他的兴趣并合理引导。
②不轻言放弃,但也不要盲目坚持
首先抱着坚持的心态去学习,中途遇到的困难就事论事,就像看病一样,不是别人会发展成这样你就会这样,人和人不一样,医生和医生也不样,但如果真的遇到特殊情况也可以退一步。
③家长参与,全家人观点一致。
家长是需要参与的,看孩子的本身的能力和个性合理参与。
另外全家人观点需要一致,不能你说弹会琴,然后其他人说太晚了或我们不弹了,这个估计是每个琴妈的痛。
④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目标,享受音乐。
经常听家长说我磨不动他了,其实我也懂这种情况,觉得可以加把劲就更好,但孩子不算太配合,自己工作和生活也要应付;不给他施压觉得有问题,施压又觉得自己可能会太累。
作为老师我会说教育很重要,要孩子优先,但作为两个娃的妈,我会说守住底线,偶然放放也没什么,你已经做得很好!所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目标,最终还是要享受音乐!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的孩子也终将都是普通人,会是一个喜欢音乐,喜欢弹琴的普通人,终有一天他们也会成为爸爸妈妈,然后经历我们今天所经历的,并继续感受到我们对他们深深地爱。
马艳钢琴教育频道
多元化教学传播正能量
长按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zhicai.com/rkmz/20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