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奥地利 >> 行政区划 >> 波兰遭遇导弹袭击,谁干的未来会怎样
文/叶克飞
当地时间11月15日,波兰东部与乌克兰接壤的赫鲁别舒夫地区遭遇两枚导弹袭击。其中一枚击中一个谷仓,击翻一台拖拉机,造成两人死亡。
同一时间,俄罗斯导弹密集袭击乌克兰能源及其他设施,首都基辅和重镇利沃夫都是重点目标。乌克兰方面声称,俄罗斯最少发射了85枚导弹。美联社称这是迄今为止俄罗斯最大规模的导弹袭击。
波兰方面紧急召开国家安全与国防事务部长委员会会议,总统杜达表示“目前还没有任何明确的证据证明是谁发射了导弹,很大可能是俄罗斯制造的导弹,一切都正在调查中”。北约的表态也一样,表示事件正在调查中。美国方面也表示事件正在调查中,俄新社引用美联社消息称导弹有可能是乌克兰方面为抵御俄军导弹所发射,但这一消息实际上暂时还没有明确证据源,美国官方目前还没有针对调查的明确表态。
俄罗斯国防部完全否认与波兰导弹爆炸事件有任何牵连,并指责波兰蓄意升级事态,俄方还认为是乌克兰防御导弹误中波兰。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则声称“俄罗斯导弹对北约领土的打击是明显的局势升级,需要采取行动。“
周边国家的反应则是一边倒,拉脱维亚国防部长就直接表示:“在俄罗斯人袭击波兰领土后,北约的防空系统应该保护波兰和乌克兰部分领土的领空。”不过说实话,在事件尚未有结论的情况下,这样的表态有些武断
01无心误中的可能性最大
目前,这一事件正在调查中,同时只有零星消息,暂时无法下定论。不过,一个基于基本逻辑的思维路径可以确立,那就是摒弃阴谋论的思维。
我们身边的很多人,习惯以阴谋论衡量问题,遇到任何事件,都喜欢找个“黑手”。持阴谋论的人从来都不在意事实如何、是非如何、责任属谁,只会将一切归于一个假想敌。这个敌人有可能是一个群体,有可能是一个国家,有可能是很多国家,甚至有可能是全世界。
这个世界当然是复杂的,政治更是充满了角力和尔虞我诈,但碰上什么事都上升到“阴谋”,不但是极端化思维,而且也是一种智力上的极度懒惰。阴谋论本身拒绝实证,接受它的人很容易将之当成认识一切事物的“思想方法”,让人的思维变得简单,反正先预设立场,得出“有阴谋”的结论,然后将所有事情往上扯即可。在这个过程中,尊重事实和逻辑思考这些基本原则都被无视。
“全世界都要害我”的思维,正是阴谋论可以生存的土壤。同时,阴谋论会否定偶然性,强调非黑即白的思维。当阴谋论所导致的偏见加诸于公共议题,人们就会无视真相,甚至轻易原谅作恶者,最终使得理性的公共讨论空间彻底消亡。
同样,在这个事件中,有人张嘴就是阴谋论,认为是波兰、乌克兰、北约或美国的阴谋,自导自演,以求直接加入俄乌冲突的战团。
这个观点在逻辑上显然不通,我的朋友、国际战争问题专家熊飞白就这样分析:波兰不可能栽赃陷害,拖北约下水,因为要将北约其他29个成员国一起拖下水,不是捏造一些证据就可以达成的。要实现北约的共识,需要多方面条件。对于波兰来说,选择栽赃意味着巨大的、不可挽回的风险,这种风险绝不是与俄罗斯开战,而是日后在北约、欧盟有没有立足之地。近三十年来一直走在正常轨道,从前东欧国家逐渐转型为准发达国家的波兰,再怎么吃错了药,也不可能干这种事情。
至于美国,别说目前证据不足了,即使纯粹从利益角度出发,它都没有引火烧身的必要。如果真的要从中牟利,支援点武器,然后在一边看热闹不好吗?
难道是乌克兰故意栽赃?这就更不可能。近来乌军高歌猛进,占据了极大优势,根本不需要节外生枝。
那么,又会不会是俄罗斯蓄意为之呢?说实话可能性也几乎为零。在战场上连续遭遇不利,暴露自身孱弱的俄罗斯,实在没有扩大战团的主观动机。毕竟,把北约彻底拉入战团,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
他还分析,波兰遇袭地点距离波乌边境直线距离不过5公里,距离俄军重点打击目标利沃夫也只有40公里距离。目前流出的导弹残骸图片,看上去很像S型地对空导弹。
熊飞白认为,在地对地导弹所剩无几的情况下,S已经成为俄罗斯空袭乌克兰的主力。但地对空导弹作为地对地使用,会非常不靠谱,能打到哪儿基本靠蒙,偏差几十公里打到波兰有一定可能。还有一种可能,则是乌克兰以S拦截俄军导弹,因为乌克兰也有这类装备。当导弹没有命中目标而落下时,也可能造成误伤。
当然,这事儿不难分辨,只要能找到任何有文字的导弹残骸,就能确认真相。从目前各方情况推测,不管是俄罗斯还是乌克兰,无心误中的可能性最大。
不过这事儿一出,波兰人的反应基本都是一致的,矛头指向俄罗斯。毕竟,这是波兰人最不信任的国家。
02很多中国人不喜欢的波兰,为何与俄国是世仇
波兰这个国家,在简体中文网络世界里的口碑一直不算好。许多“历史爱好者”喜欢给波兰冠以“作死小能手”之类的名号。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慕强”的思维标准下,波兰是个输家。
公元6世纪到10世纪,斯拉夫人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众多公国。年,瓦迪斯瓦夫一世打破割据状态,将波兰整合为统一国家。14世纪中期,波兰的版图已经相当之大,与条顿骑士团分庭抗礼。
为了压倒条顿骑士团,波兰王国与立陶宛公国结盟,演变为波兰立陶宛联邦,从此声威大振。鼎盛时期,它的领土涵盖了如今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土地。
但17世纪中叶,波兰走向衰落,年到年,波兰被普鲁士、沙俄和奥地利瓜分,最终走向灭亡。
拿破仑席卷欧洲大地时,波兰人见到了复国机会,成为拿破仑的坚定支持者。但随着拿破仑的失败,这次复国梦也随之破灭。年到年间的维也纳会议,恢复旧秩序,华沙公国也再次被瓜分。
一战期间,波兰在德国的支持下再次复国,但这次复国时间不长,波兰便再次灭亡,灭掉它的正是此前支持它的德国。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迅速侵占波兰大部分领土。年9月17日,斯大林以建立东方防线为由,命令苏联红军越过苏波边界,进攻波兰东部。波兰第三次灭亡。
有人认为,波兰的三次灭亡都是咎由自取。鼎盛时期,它在西边大胜条顿骑士团,在东边甚至曾一度占领莫斯科,所以后来自然会被崛起的普鲁士与沙俄针对。至于一战期间,波兰为了复国,也曾趁人之危入侵新成立的苏维埃俄国,并且击败苏联红军,所以后来当然会被苏联针对。而且,复国后的波兰得意忘形,占领了原属于德国的但泽走廊,并且紧跟法国,与德国结怨。
这些纠纷当然是事实,但如果因为这样就说波兰“作死”,多少有些双标。自古以来,国家之间的纠纷数不胜数,各种尔虞我诈也是常态。得势的国家耀武扬威,也从来不是波兰所独有。将输家视为“作死”,那还是固有的“成王败寇”思维。至于认为波兰在德俄两大强国的夹击之下,“没有装孙子”就是“作死”,更是双标。因为按照这些逻辑,历史上的沙俄,可恶程度严重得多。
更重要的是,许多人将波兰与俄国的仇恨完全归结于历史,这是完全没有逻辑的表现。实际上,没有哪个人(不仅仅是波兰人)会抱着几百年前的仇恨过日子。原因很简单,现代社会的波兰人和中世纪的波兰人仅仅是一种基因传承,却不是真正的国家传承。或者说,中世纪的波兰王国和现在的波兰并不是同一个国家。真正被文明所熏陶的人,不会怀念这样的过去。
如今波兰人对俄罗斯的反感,其实是基于近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差异,比如苏联解体后由秘密档案揭露真相的卡廷惨案。
关于卡廷惨案,在曾经的宣传口径中,它是德国人所为。但年,苏联终于承认卡廷惨案是“斯大林主义的罪行”,年,叶利钦将卡廷事件的绝密档案复印件转交给波兰,真相大白。年,上任不久的普京访问波兰,参加纪念卡廷惨案70周年的活动。在吊唁仪式上,普京曾面向纪念碑右膝跪地。不过几日后,波兰总统一行在俄罗斯境内坠机身亡,让波俄两国彻底交恶。
可以说,二战中的冲突,冷战期间苏联对东欧各国的控制,才是真正的仇恨来源。这种隔绝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甚至越来越严重,它不仅仅是体制差异,也是价值观差异。
03二战后的波兰人始终在对抗俄国
波兰城市罗兹有一片巨大的犹太人聚居区。二战期间,这里的许多犹太人被纳粹送往集中营并遭屠杀。年1月,苏军进入罗兹,但等待波兰人的并非解放,而是又一轮屠戮。苏军奸淫妇女,抓捕坚持抵抗纳粹、效忠流亡政府的抵抗者。这样的情况在波兰众多城市上演,其后又是数十年的铁幕。
曾在罗兹电影学院学习的大导演安杰伊·瓦伊达,其电影作品以“二战三部曲”最为知名。其中《下水道》的尾声便是一段巧妙的隐喻:波兰人们反抗纳粹的华沙起义失败后,黛西带着受伤将死的男友,从下水道来到维斯瓦河边,却发现出口被铁栅栏焊死。黛西让男友闭上眼睛,靠在自己身上,向他讲述阳光下的一切:她看到了河水,看到了草地。男友闭着双眼说:“那我们就去那里吧!”可是,他们无法过去。
波兰人都知道,河对岸便是曾经许诺援助他们的苏军的驻地。安杰伊·瓦伊达在接受采访时以这样一句话诠释这个片段:“朋友(指苏军)就在河边,可是他们不过来”。
曾被斯大林轻蔑斥之为“小资产阶级反抗”的华沙起义,实际上并不仅仅针对纳粹德国,它还有另一个政治目的:抢在苏军之前解放华沙,以避免波兰被苏联占领和操控的命运。所以华沙起义的失败,意味着波兰人的悲剧并未就此结束。
进入波兰的苏军,每至一地便对曾和他们一起与纳粹作战的波兰抵抗军予以诱捕、缴械、解散甚至屠杀。直至进入废墟般的华沙,波兰已被苏军牢牢控制,而波兰抵抗者——那些在二战中拿起武器抵抗纳粹的社会精英,也在德军和苏军的两次屠戮后丧生殆尽。苏联正是要通过这样的大清洗,“给波兰这头奶牛套上苏维埃的马鞍”。
但苏联很快就发现,波兰并不好控制。年到年间,波兰政府被迫效仿苏联模式,营建了庞大臃肿但又专制的官僚系统。在经济领域强迫推进集体化,片面发展重工业。在文化和教育领域,苏联的控制也无孔不入,学校采用苏联教材,俄语为必修课;电影必须模仿苏联电影,科研仪器全部来自苏联……
对重工业的过分看重,不仅仅破坏了环境,也影响了轻工业以及已被集体化严重拖累的农业。加之为了追求指标,分配政策高度集中,因此出现了“国未必富,民一定穷”的局面,民众消费力极低,商品紧缺。
年,斯大林去世。在此之后,前东欧各国的政治和经济都迎来了小幅松绑,并开始进行局部改革。波兰同样如此,提出要压缩重工业投资。但波兰党内的保守派无比抗拒改革,认为改革使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特权被削弱,而国内对于追究历史责任的呼声更使他们如坐针毡。
年6月28日,波兹南工人们开始上街游行,最终遭到武力镇压。一开始,波兰政府将波兹南事件定性为“帝国主义代理人和国内地下分子精心策划的挑衅活动”。但此后,波共内部出现了转变。
7月18日,波兰统一工人党提出应立即采取措施,克服过去工作中的错误,实行经济管理合理化,改善人民生活。同年10月,哥穆尔卡上台,并为波兹南事件平反,释放被捕者。即使其后苏联怒不可遏,甚至兴兵包围华沙,但波兰方面始终不予让步。
波兰工人在波兹南事件中迸发出的强大力量,在东欧剧变时再度成为关键。上世纪90年代开始,波兰开始步入正轨,成为东欧最早实现经济恢复增长的少数国家之一。年,波兰成为首个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转型前的前东欧国家,开启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之路。
04遇袭事件与波兰的利沃夫情结
值得留意的是,这次波兰遭遇导弹袭击的地方,处于乌波两国边境,距离利沃夫也非常近。
利沃夫是乌克兰最重要的城市,整座古城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乌克兰西部的文化、科技中心和交通枢纽,利沃夫的人口中,乌克兰族占比高达90%,也是最具乌克兰气息的城市。但与此同时,它也是波兰最惦记的城市。
原因很简单,利沃夫当年是波兰城市。在此前数百年间,它先是属于波兰立陶宛王国,其后被奥地利占领,之后也曾被沙俄占领,一战后重回波兰之手。在年的雅尔塔会议上,它被划归苏联,属于乌克兰,而德占的西里西亚地区则重归波兰。
波兰诗人扎加耶夫斯基就出生于利沃夫,雅尔塔会议后不久,还是个婴儿的他跟着家人迁居西里西亚的格里维采市。他曾说过,自己并未经历二战,而是在战后第二天出生,但战后重建贯穿了他的整个童年。尽管扎加耶夫斯基对自己婴儿时期的利沃夫不可能有任何印象,但他仍能在日后从家人的反应中寻觅到这座城市与格里威策之间的不同。
格里维采是“一个丑陋的工业城市”,到处充满了“仇恨和绝望的苏式统治”。利沃夫却是家中长辈们魂萦梦牵的故乡。后来,扎加耶夫斯基屡屡在诗作中提及年轻时才得以重返的利沃夫,最著名的当然是诗歌史上的名作《去利沃夫》。
多年来,曾有波兰民族分子在利沃夫煽动脱乌入波的公投,这些个体行为显然不会成功。前段时间俄罗斯在乌克兰四地搞所谓的公投时,也有传闻称波兰也要搞利沃夫的公投,但事实证明是捕风捉影的谣言。
俄乌冲突以来,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都是最为支持乌克兰的国家,这与地缘有关,也与它们与俄罗斯的价值观差异有关。波兰接纳了大量来自乌克兰的难民,展示了相当难得的一面。可以说,如今的波兰早已不是昔日的波兰,而是进化为一个真正的现代文明国家。再用中世纪式的国家之争来衡量波兰,不但过时,也证明了自身还没有进化。同样,波兰人的利沃夫情结是存在的,但以国家行为煽动利沃夫公投,却绝不是现代文明国家所为。
因此,有人认为如果波兰遇袭的导弹为乌克兰防御时所发射并误中,那么波兰就会借机与乌克兰翻脸,然后图谋利沃夫,同样是不足为取的阴谋论。
推荐阅读:疑似俄罗斯导弹打入波兰致两人死亡,这是“战斗民族”干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