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们》
德国纪录片,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和他的一群学生,来自十二个移民国家的12-14岁的孩子们,他们有许多甚至连德文还不及格呢,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国家和语言,乱纷纷地进入到这个班级里,通过一段时间的过渡,他们会进入到各种程度的别的学校中去,学习好的进入文理学校,学不上的便去到一些职业培训学校,看着就是一个纷乱的小世界,但在巴赫曼先生的不断对话中,一盘散沙渐渐地成为一个整体,冷漠与化解冷漠,偏见与沟通,这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爱是动词,是一种同理心和宽容。巴赫曼不仅听孩子们讲自己的身世,也给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成长,酗酒的父母,苦难的童年,甚至连这个德国姓氏也是当初胡乱被法西斯们按上的,他的家族原本应该在波兰吧……他的学生现在来自罗马尼亚、土耳其、巴西、白俄罗斯……这些青春期的孩子们就在这春风化雨中把刚来这里的那种困惑和孤独渐渐地化解掉。这便是教育的巨大的魅力吧。不过三个半小时的纪录片实在是太长了,有些地方就快进带过了。(看电影之95)
:《狼行者》
爱尔兰和卢森堡合作的动画电影,导演之前导过《海洋之歌》,依然是那种美轮美奂的二维场景,漂亮到令人无法相信,这可能是一种连天堂也没有的景象。对于动画电影来说,世界观的架构是成功的基础,这部电影的世界观又是一重新天地,十七世纪的欧洲某地,猎人带着的女儿罗宾来到爱尔兰,要消灭在那里的最后一批狼,但是当罗宾走进森林之后,当她和狼行者相遇,一个原本对垒的故事有了新的反转。依旧是简单的故事,但是在这简单后面的人性,关于人与自然的相处……喜欢那些简单而令人难忘的造型……从《凯尔经的秘密》到《海洋之歌》,再到现在的《狼行者》,汤姆·摩尔的动画电影风格已经形成了,每一部都是精品,至今还能记得当时看到《凯尔经的秘密》时的那种震惊……像个手艺人似地守着一种美好,真心不错的电影,强烈推荐给假期的孩子们,也适合那些有童心的成年人看,领略一种你未曾见过的美。(看电影之96)
:《美国现代诗选》
用了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朗读完了这上下两册的诗选,这套诗集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买的,之前只是放在手边随意地翻翻,翻到哪里是哪里,从没全部读完。这番读诗,从头来过,这才悟出了它的好,这本诗集是由赵毅衡先生编译的,从年到年期间的重要诗人,从爱德温·阿灵顿·罗宾森、罗伯特·弗洛斯特、埃兹拉·庞德到T.S.艾略特到伊丽莎白·毕肖普、阿伦·金斯堡等,包括了这个时期的美国重要诗人,而且,选择的诗作也都是精心挑拣过的代表作。一向喜欢赵先生的译作,如此完美的版本真的是绝无仅有。虽然已经读完了,但还是放在手边,随时准备重新读。(读书之70)
:《马卡卢索往事》
意大利电影,五个姐妹的故事,有点像《海街日记》,五个孤女住在父母遗下的老房子里,这是一个散文体的电影,没有贯穿的情节,只是五个姐妹的童年,先是小妹意外去世,然后是人到中年,二姐患了癌症,再到老年,大姐去世……她们养了满屋的鸽子,这是她们的生活来源……日常的生活和生命的漂流状态,诗意,但不哀怨,二姐的舞蹈令人动容,时而温暖时而激烈的状态,也许就是生命本身吧,我们在生活里起起落落,然后扑愣着翅膀飞到另一个所在。(看电影之97)
:眼结石
前段时间眼睛一直不太舒服,今天去看大夫,说是结膜炎和眼结石。听到结石这说法,老梅自个儿乐了半天,想当初,读多了武侠的老梅是个“眼里不揉沙子”的人,在很多人的眼里,老梅对各种“沙子”和“渣子”们还挺有威摄力的,曾几何时,老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眼里连“石子”也容了的呢?眼角有点磨砺感,大夫说,先把炎症治了,然后还是要把眼结石取了。好吧,眼里揉进了什么都不是好事。还是争取一个清明的眼睛吧。
:逻辑
少爷开始要办各种签证的准备材料,今天去派出所要办“无犯罪纪录证明”,办事厅里有两个窗口,其他的人只能在外面等候,看起来都是一群老梅这样的老妇人在等候。热的不行,求保安小哥让我们去厅里等,说是不行,要防疫,小哥热心地问办什么事?告诉他开无犯罪纪录证明,他去窗口问办事员要带什么材料,过来回复说:介绍信。问,谁开具的介绍信,去问了来回复:单位,告诉他,少爷出去读书,目前无单位,问了再来回复:谁让开的就让谁出介绍信,告诉他奥地利使馆签证用,问了再来回复:让奥地利使馆开介绍信。回复他,这逻辑不对,也不可能,于是问了再来回复说,让公证处出个介绍信……几个往返,看保安小哥态度好的离谱,也不便发火,只好回头求助小鸟,她在深圳是怎么办的,她说她直接在网上办的,介绍了一下详细流程,然后打道回府让少爷自己在网上申请……此类事是老梅自己的问题,凭之前的老经验,岂不知已有新途径。但是想,那些不会上网的老者怎么办,想想也明白了,为什么来大厅里办的都是老者的原因了。老梅得了一个教训,以后尽量能在网上办的就在网上办的,但凡落在一个实体里去办的事,基本上都会落入一个逻辑怪圈。
:《节奏练习》
树才的诗,生活里认识的写诗的朋友并不少,但像树才这样以诗为生的朋友还不多,他写诗、译诗,并且还在给孩子们讲解诗歌的创作和美妙,这也是一个同样诗意而美好的人,之前读过他译的法语诗。喜欢树才的诗,更喜欢他的生活方式,在北京和大理及各处自由地写诗开诗会,听他读诗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淡定,包容,读法语诗更具一种天边外的遐思,让人不知身在何处。诗意地生活,树才是榜样。他是学法语出身,后来当外交官,当学者,但一直是一位诗人。不引用他的诗了,有时间去直接读吧。(读书之71)
:《辛弃疾词选》
老梅最早买的书之一,前后,那会儿的文学青年,那时候疯狂喜欢苏东坡和辛弃疾,不太喜欢那些太过婉约的柳永词。那年上大学,古典文学课离不开辛弃疾。不记得当时是否通篇读完过,其实也就不到八十首词,这番补课,许多当年都能背的词,现今读来,还是好啊。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看他生活的南宋年间,似乎一直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中,他的词曲大部分内容是抒怀,“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个历经战争的英雄,马放南山之后,也只能借酒抒怀,感叹一下时局时光和时艰。这类书,现在都成了老梅的手边书了,时常翻一下,寻常自己的韵脚,看看风听听雨,这样的时间里,做自己想做的事,保持沉默也算是一种幸运吧。(读书之72)
:房租
因为少爷和小鸟将去奥地利读研,近日开始在网上和他们一起看房,并请在维也纳的弟弟帮他们做参谋。之前有美国租房的经历,在纽约租了一个三十多平米的一室一厅月租金在三千刀,每年加五十,在波士顿租一间单间,不到二十平,租金是一千六百五十刀。目前维也纳的房子,两室一厅带家具的大约七百欧,五十平米,设施也很完善。位置也在维也纳的市中心,以后鸟儿可以步行去学校,很是方便,连交通费也省却了。看房之中也领略了奥地利的安谧和舒适,但愿孩子们能在这里渡过他们青春中的好时光。
:《世界新闻》
美国去年的新电影,主演汤姆·克鲁兹刚患了新冠之后康复。美国内战之后的西部,退役的上尉以一份“读报人”的身份游击在各处荒凉之地,某一天,遇见了一个女孩,是从小被印第安人劫走的白人女孩,当时她四岁,现在她十岁,现在她的印第安家人也被打死了,她两度成为孤儿。上尉决定把女孩送交她的近亲,这一路上除了枪林弹雨还有各种自然的风雨险阻……这是一个关于沟通的故事,一个语言不通,野蛮倔强的女孩,这一路上也是春风化雨,渐渐地成为亲人……看片的时候脑子里一直想着当初的《阿甘正传》时的汤姆·汉克斯,他的电影从来不让人失望。等雨的晚上看场电影,等风来。(看电影之98)
-End-
更多有趣的
请戳一戳
戳原文,欢迎惠顾梅小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