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

历史一刻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登火星有

发布时间:2021/7/9 13:05:26   点击数:

提升学历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飞行近10个月,熬过恐怖9分钟。“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

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

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对此点评道:历史一刻!

01

登陆火星究竟有多难?天问一号“惊魂九分钟”

中国航天器首次奔赴火星,就“毫发未损”地顺利出现在遥远的红色星球上,完成了人类航天史上的一次壮举,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

着陆后,“祝融号”火星车成功传回了遥测信号。

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

4时许,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历经约3小时飞行后,进入火星大气,经过约9分钟的减速、悬停避障和缓冲,成功软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

从进入火星大气到着陆火星表面是整个火星着陆过程中最为惊险的时刻。我国天问一号任务火星着陆分为气动减速、伞系减速、动力减速、悬停避障与缓速下降四个阶段,历时“惊魂九分钟”。

看了这个视频你就你就明白天问一号是如何着陆火星的↓↓↓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去监测地球大气的风速、气压和密度,从而确保航天器再入大气时的安全。然而,人类对于火星的大气环境知之甚少,导致登陆火星充满了未知的危险,很多登陆火星的探测器都是殒命于此。

另外,登陆火星对于探测器的自主降落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是因为地球和火星相距遥远,通信存在很大的延迟,地球上的控制中心不可能实时控制着火星上的探测器。

图源:中国航天报

目前,火星正是远离地球的时候,地火的距离达到了3.18亿公里。从地球上发射出的无线电信号以光速传播,也要17.7分钟的时间才能抵达火星。因此,只能全权交由探测器自主降落火星。

因此,登陆火星的难度极高。在天问一号之前,已经有20个探测器尝试登陆火星,其中只有10个成功登陆,成功率仅为50%。最早登陆火星的是苏联发射的火星3号,它于年首次成功登陆火星,但它登陆后只运行了14秒。

美国的成功率最高,NASA先后10次尝试登陆火星,9次取得成功,只有年发射的火星极地着陆者号在登陆火星时失联。最早登陆火星的是年的海盗2号,它与天问一号一样,也是登陆乌托邦平原。最近一次是在今年2月19日登陆火星的毅力号,它还带了一架无人直升飞机——机智号,并在火星上实现首飞。

由此可见,我国一次就成功登陆火星有多么不容易。

02

绕着火星等待了三个多月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年正式批复立项,计划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对火星进行全球性、综合性的环绕探测,在火星表面开展区域巡视探测。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着陆巡视器包括“祝融号”火星车及进入舱。探测器自年7月23日成功发射以来,在地火转移阶段完成了1次深空机动和4次中途修正,于2月10日,成功实施火星捕获,进入大椭圆环火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

2月18日,NASA的“毅力号”抵达火星,当天直接着陆。为什么“天问一号”要多等三个月呢?

其实,入轨后的“天问一号”并没有闲着。它先是花了半个月时间多次调整轨道,让自己观察火星的距离更近一些,视角更好一些;然后是仔仔细细考察火星地形,拍摄高清照片,为火星车考察着陆区地形。

图源:中国航天报

人类探索火星数十年,但获取的火星表面高分辨率影像数据有限。在“毅力号”着陆前,NASA已经利用其火星轨道飞行器,在着陆区拍摄高清照片。也就是说,“毅力号”是带着高清地图去火星的。

天问一号探测器火星捕获过程影像(定向天线监视相机画面)

而“天问一号”选择降落的乌托邦平原,至今人类所获取的数据仍然有限。没有高清照片,就只能自己拍摄。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天问一号”等待的三个月非但不“墨迹”,而且还是必要的。

“天问一号”是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也是个高度复杂的任务,将一次性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工程目标,以及通过13台科学仪器对火星进行全方位科研,任务整体难度巨大。此前中国对火星的详细了解有限,目标着陆区域的最新地形地貌和气象条件等也可能相对科研成果有一定出入,着陆器/巡视器组合体也必须依赖稳定运行的环绕器才能成功。因而,入轨火星后必须采取分步走的策略。

03

习近平致电祝贺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贺电,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指挥部并参加任务的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在贺电中指出,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你们勇于挑战、追求卓越,使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你们的卓越功勋!

习近平强调,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精心组织实施好火星巡视科学探测,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精心推进行星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为探索宇宙奥秘、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火星着陆情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现场宣读了习近平的贺电。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年立项,计划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天问一号探测器于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年2月10日成功实施火星捕获,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2月24日探测器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展了为期约3个月的环绕探测,为顺利着陆火星奠定了基础。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是我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着陆,使我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中国国家航天局与欧空局、阿根廷、法国、奥地利等国际航天组织和国家航天机构开展了有关项目合作,将共同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对火星演化的认知、了解生命起源等贡献智慧和力量。

04

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

行星探测的第一站,为什么是火星?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目前,人类对火星实施了40余次探测任务,为何对火星情有独钟?

要回答这些问题,得先从地球说起。

从太空看,这颗蓝色星球是如此特别,甚至是一个很孤独的存在。一直以来,人类都被这个终极问题所困扰: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也能以另一种形式来表述:地球是如何演变的?生命是如何诞生的?我们在宇宙中是否还有同伴?

“我们虽然生活在地球上,但仅仅在地球上去认识地球,肯定还是不够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副总指挥、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指出,研究火星,对认识地球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比较意义。

为什么?因为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火星是最“像”地球的那一个,环境与地球最为相似。

“有人认为,火星是地球的过去,地球过去就是火星的样子。也有人认为,火星是地球的未来,地球在朝着火星的方向演变。”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深空探测工程总体部部长耿言向记者解释。

太阳系中有四个类地行星:水星、地球、火星、金星。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硅酸盐,有固体表面。而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他四大行星,主要成分是气体,是否有固体表面现在还不确定。

根据目前对太阳系各个行星的探测,火星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地球最为相近。火星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37分22秒,也就是说,火星上的一天与地球上的一天非常接近。而且,火星也是倾斜着身子自转,自转轴倾角为25.19度,与地球(约23度)十分接近。由于自转轴倾角和自转周期与地球相近,火星的昼夜长短及四季变化与地球也几乎一样。“在火星过日子与地球差不多。”耿言说。

此外,火星的表面温度大约在零下摄氏度到零上27摄氏度之间,在太阳系类地行星中,与地球最为接近。其他几个类地行星,更热或更冷,温差能达到几百摄氏度。火星的地貌特征与地球也很像,拥有高山、平原和峡谷等多种地形,南方充满陨石撞击的高地和峡谷,北方则多是被熔岩填平的平原。

“还有一个关键是,有明确证据证明,火星上曾经存在水。”耿言说,火星上是否存在孕育生命的条件以及火星是地球过去还是地球未来,成为火星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

除了科学研究上的考虑,选择火星也是一种现实考虑,量力而行。

“从工程实施角度来看,去火星相对更容易些。”耿言说,在太阳系各大行星中,火星与地球邻近。基于现有航天能力,航天器飞行约7个月可到达火星。去水星等其他行星,至少需要数年的飞行时间。因此,相比更远的行星,火星探测的任务周期较合适。

尽管如此,火星探测任务的难度仍然很大。由于火星相对地球距离较为遥远,对发射、轨道、控制、通信和电源等技术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考虑到风险、成本等因素,地球航天器到火星的最佳路线为年提出的“霍曼轨道”。由于该轨道每26个月才能出现一次,且最近“霍曼轨道”形成时间为年夏天,所以近期各国火星探测计划均集中在该时间段。

据国家航天局透露,目前,多个国家或地区具备探测火星的技术能力,有的项目已在准备中,未来一段时间火星探测的“朋友圈”将更加壮大。而且,火星与地球有最接近的环境,使得机器人或人类进入火星成为可能。因此,在载人登月之后,火星成为人类登陆行星的首选目标。

“人类终将会长大,离开自己的摇篮。”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如此诗意地表达对人类与火星未来的畅想——我们要将火星这颗红色星球,改造为绿色星球,最后变成蓝色星球。

来源:央视新闻、中国航天报(记者赵聪)、国家航天局、中新网、光明日报(陈海波)

提升学历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zhicai.com/rkmz/2210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