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

1718世纪多民族的奥地利帝国与法国旧

发布时间:2022/11/17 14:29:07   点击数: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分享会 http://ask.bdfyy999.com/

引言

奥地利皇帝同时兼任波希米亚国王,所任命的官吏大都是日耳曼人,还强行规定德语为国语,天主教为国教,教育全由教会掌管,大量捷克文书籍被焚毁。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皇位继承战争中,法国不是失利就是白白耗费国力。

奥地利帝国

奥地利包括在德意志范围之内的,有它的本土、捷克和后来的南尼德兰(今比利时);在德意志境外,它的领土还有匈牙利、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底以及现在南斯拉夫的部分地区。因此,奥地利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作为统治民族的日耳曼人、波兰和乌克兰地区的东方斯拉夫人、波希米亚地区的西方斯拉夫人、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地区的南方斯拉夫人、意大利人、匈牙利的马扎尔人等。

在西方,一般说来各民族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成为独立民族国家的过程,因而大多是单一民族国家。而在东欧,则出现了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起初这是由于捷克、匈牙利等为免遭奥斯曼土耳其的侵略,投靠奥地利保护而形成的。后来则是由于奥地利的扩张而加剧的。哈布斯堡皇朝在境内推行大日耳曼政策,因而使得民族问题长期困扰着这个古老帝国。

波希米亚是帝国境内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统治者在这里极力维护行会制度和农奴制度。在匈牙利,哈布斯堡皇朝派总督进行统治,也推行日耳曼化政策,而且横征暴敛,进行掠夺。这就使各被压迫民族的反抗不断发生。年波希米亚北部爆发农民起义,坚持半年之久,奥皇被迫下令将农民每周服劳役的时间由6天改为3天。年波希米亚北部的再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又迫使奥皇于年宣布取消农奴制度。

在匈牙利,年发生了伊姆雷·乔科里领导的起义,后被镇压。年,利用奥地利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时机,菲棱茨·拉科西领导了更大规模的民族起义,提出了“为了祖国,为了自由!”的口号,参加者还有罗马尼亚人和斯拉夫人。经过一年奋战,解放了绝大部分领土,于年宣布脱离奥地利而独立,推举拉科西为元首。直到年起义才被平息下去。后来在18世纪的20-80年代,武装起义还多次发生。

奥地利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捷克和西里西亚手工工场数目较多,西里西亚的麻织工业中出现了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但是在整体上,奥地利还是一个农产品输出国和工业品输入国,经济十分落后。为了能输出更多粮食,奥地利大部分地区加强了农奴制度,徭役很重,常常每周多达6天。还禁止农奴迁徙,甚至结婚也须领主准许,以便尽可能将劳力控制在土地上。

个别地区劳役地租被代役租所取代,但贡赋与代役租数量极大,农民难以负担,例如提洛尔地区便是如此。在奥地利的多数手工工场中,雇佣的也是农奴工人。这一切都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落后难免被欺侮,尽管哈布斯堡皇室同时是整个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室。年奥地利皇帝查理六世曾发布《国本诏书》,宣布其长女玛丽亚·特蕾西亚为皇位继承人。

到年这一诏书得到了各国的承认,其中也包括普鲁士。但是,到年查理六世死去,新皇帝继位时,普鲁士突然提出要以割让西里西亚作为它承认新皇帝的条件,遭拒绝后便悍然出兵占领了该地。于是,爆发了奥地利皇位继承战争。站在普鲁士一边的有法国、西班牙、萨丁王国及少数德意志的邦国。英国支持了奥地利。结果奥地利打得疲惫不堪,只得议和,未能收回失地。在不久以后进行的七年战争中奥地利又遭受挫败。

国内矛盾的困扰和对外受侮促使玛丽亚·特蕾西亚实行起开明君主制,进行了进步的改革。年建立了管理内政和财政的执政机构,60年代初又成立6人组成的国务院,加强了中央集权。在经济上,于年下令不准地主再任意驱赶农民、兼并土地,以保证纳税人的数量。-年,先后下令将农民服劳役的时间限为每周3天,每天不得超过10小时;国家减轻农民服马车运输的劳役数量;限制领主的司法特权;取消皇室领地上的农奴制。

军事上则效法普鲁士,严格训练,注意从有军功的人中提拔军官而较少注重出身了。到18世纪80年代,已有军队27.8万人。年玛丽亚·特蕾西亚去世,其子即位,是为约瑟夫二世。他继续进行了改革,并有新的发展。他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重新划分全国的行政区,分为15个郡。更多的改革是在经济领域。尤其重要的是,他在年下诏取消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帝国其他属地的农奴制度,给农民以人身自由、婚姻自由和从事手工业的自由。

农民份地的贡赋,如经地主同意,可以赎买。80年代末又整顿了土地税,规定份地贡赋一律改为货币形式,还编制了新的土地册。玛丽亚·特蕾西亚母子的改革一度使奥地利产生了活力,但在年法国革命爆发后贵族们震惊了,反动倾向明显加强。年约瑟夫二世死后,各项改革又被取消。接着,奥地利成为武装干涉法国革命的主要角色之一,在欧洲政治舞台上起了反动作用。

法国旧制度的衰落

18世纪对外战争的接连失败,不仅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重了人民负担,而且使资产阶级丢掉了许多海外市场。法国在七年战争中则惨遭失败,北美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大片殖民地以及印度的大部分,均被英国夺去。年法国又与英国签订通商条约,改变了传统的限制英国商品进口的保护主义政策,使得大批英货涌进法国,造成了法国在-年发生一场经济危机。

从根本上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还有法国的封建等级制度。天主教教士是国家的第一等级。天主教会拥有占全国耕地10%的土地,是大地主。教会还控制全部教育,掌管人们的婚丧嫁娶,神甫们在各地乃至偏僻的农村中向人们布道,宣扬王权神授的谬论。人民还要向教会缴纳什一税。天主教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二等级是贵族。他们把持军政要职和教会的高级职位,到革命前夕还直接占有全国1/4以上的土地。其中出入凡尔赛王宫的宫廷贵族集团,更具有特殊显赫的地位。上述两个等级是特权等级,不仅在社会地位上是踞于人民之上的天然尊长,而且享有不纳税的特权。他们是国家的统治阶级。

第三等级包括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平民。按社会身份来说,统属平民,是被统治阶级。尽管资产阶级在财富上已远远超过特权等级,但在政治上和社会地位上却还是卑下的。至于农民和城市平民,更是社会的底层。在封建特权阶级的统治下,从事工商业活动被视为卑贱的职业,只有向国王纳税的义务,没有任何权利。在第三等级中,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最富有,在政治上最成熟,能提出和制定反封建的纲领和口号,因而处于领导地位。后来的革命就是资产阶级领导整个第三等级发动起来的。

从年起统治法国的波旁王朝,到18世纪已变得非常腐朽了。还在路易十四末年,封建专制制度就已盛极而衰。年路易十五即位后,衰落现象更为明显。他从路易十四那里继承了24亿锂国债。在整个18世纪里,王室始终处在财政拮据的窘态之中,而且赤字不断增大。但是,王宫和贵族们的生活却仍然十分奢侈豪华而且极为腐败。

宫廷和贵族沙龙中的下流情调,诲淫海盗文学的盛行,夫妻分居各找情人的风气,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路易十五先后宠幸的情妇逢巴杜尔夫人和杜巴丽夫人就是极端奢侈而又干预朝政的祸水。这时贵族服装上的变化也在社会上产生了影响。与此相对照的是下层人民的贫困。-年发生灾荒,饥民暴动迭起。年底-年5月,巴黎人民暴动,与军警发生了武装冲突。

曾任外交大臣的达让松侯爵在日记里写道,到处都有人咒骂国王和政府,“处在危险中的不是法国,而是政府。政府可能要经受革命的考验”。年路易十五死去,其孙即位,是为路易十六。为解决严重的财政危机,著名的重农学派经济学家杜尔哥被任命为财政总监。他积极推行了许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改革,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矛盾。

在-年,他先后实行了允许粮食自由买卖、降低粮食入市税、将修路劳役改为征收道路税并规定一切人包括国王都应缴纳、取消行会和酒类专卖权、实行贸易自由等政策。在政治上他发展地方自治,在中央成立由各省代表和国务大臣们组成的国民会议作为咨询机关。在宗教方面主张信仰自由。这些改革遭到了贵族们的强烈反对。在顽固派贵族的怂恿下,路易十六于年将杜尔哥免职,全部改革随之取消。

继后担任财政总监的是瑞士银行家内克。内克从节制开支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同时利用其银行家的声望借到几笔钱。但是,贵族们仍然不能容忍他的改革,又由于在他公布的财政预算报告中暴露了某些宫廷挥霍的秘密,结果在年也被免职。他的后继者卡隆、布里埃纳等,为缓和财政危机也做了不少努力,终无成效。年路易十六再次任命内克为财政总监。内克为缓和财政危机,曾召集过“贵人会议”,但贵族们拒绝纳税,顽固维护自己的特权。

结语

路易十六曾对贵族施加压力,迫使他们作些让步,但贵族们都要求王室进行改革。这种“贵族的反叛”使得王室别无出路,只得接受拉法耶特等自由贵族提出的要求,召开已有年没有召集过的三级会议,企图迫使第三等级拿出更多钱来。三级会议的召开就成为革命爆发的序幕。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zhicai.com/xzqh/2476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