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

声音未动,审美先行

发布时间:2021/7/2 14:56:43   点击数:
白癫疯游泳 http://m.39.net/pf/a_6172475.html

专栏“声乐关键词”,解析声乐学习中的常见概念。

审美当我们谈及审美时,探讨的不是喜好,而是艺术。在哲学领域,素有讨论美是客观存在,又或是出自人的感受。后者又会提出问题:如果美是客观存在,那为什么每个人的感受不同?美国哲学家罗伯特.M.波西格的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人们对于美(良质)有不同的看法,并不是因为美本身有差异,而是每一个人的经验背景不同。”不少朋友看过视频问,前后两首歌究竟进步在哪?听不出来很正常,回答这个问题也很简单:第二首的意大利语发音正确了,随着语言和咬字的改善,声音也更统一和立体。问题背后的核心正是审美的差异:一个人对意大利语歌词,美声唱法,古典音乐艺术的了解程度,决定了他对美的感受。了解程度越高,他所认为的美就越接近于事物本质的美。类似的视频还有:这位学生用第一个视频参加入学考,没有一所学校进入复试。录制提交第二个视频后,满分考入了目前就读的德国音乐学院。差别就是这么大。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这样描述一战前的维也纳:“我们奥地利人…怀着对艺术无比巨大的敬畏之情,表示了上百年的尊敬之后,产生出绝无仅有的鉴赏能力,有了高度的鉴赏能力…在维也纳歌剧院,在维也纳宫廷剧院什么也逃不过观众的注意;唱错一个音符,立刻被人发现,乐器插入不对,每次漏掉什么都会受到指责。这种检查并不只是在初次公演时由职业的评论家进行,而是由全体观众进行的,他们的耳朵日复一日警惕地不断比较,练得十分敏锐。…每个歌唱家、每个演员、每个音乐家必须不断地竭尽所能,否则他就完了。在维也纳当个公众的宠儿,实在妙不可言。而要保持宠儿的地位,却并不容易,任何懈怠都不会得到原谅。知道公众不断警惕,毫不同情地不断警惕,就迫使每个艺术家在维也纳都竭尽全力,使整个艺术界达到奇妙的水平。我们当中每一个人,从青少年时代养成的这种对艺术演出极其严格、铁面无私的尺度,一直伴随终生。”当时的维也纳人对音乐的审美如此接近本质的美,正是源于他们的经验与背景。七年前,我所在的歌剧院饰演唐.卡洛斯的男高音生病,另一位男高音来救场。这位男高音大概是已经生疏了这个角色,上台拿着写有歌词的纸条,毫无舞台表演,歌词和节奏都错漏百出。演出结束后,一位观看了演出的医生朋友向我赞许道:“这位男高音真棒,高音太华丽了!”——的确,要说这位男高音唯一说得过去的,就是他的高音,甭管节奏对不对,但是高在那。医生朋友是德国人,不懂意大利语,对作品没有细致的了解,这样的经验和背景令她满足于演员的高音。但是如果换做一场德国艺术歌曲音乐会,倘若歌手唱着驴唇不对马嘴的歌词,想必这位医生只会眉头频皱,再也没法赞美出口了。美声艺术传入中国不过区区几十年,国内观众对美声以及外国作品的认识较为粗浅非常正常,大多数人同我的医生朋友一样更倾向欣赏高音。相声中有句批评叫“打外不打内”(戏曲艺术中也有),意为外行听着能乐,内行听着乐不出来。于谦在《玩儿》中表达:玩儿得有股子心气儿,不为糊弄不懂行的人,而是在懂的人里玩儿精了。一个人要学习声乐,要从事音乐事业,绝不能仅停留在绝大多数普通观众的审美,唯有积累语言和音乐方面的经验背景,才能离美的本质更进一步。也许99%的观众都满足于优美的旋律和高音,但真正的音乐家们苦苦追求良质追求美,是为了那1%的观众,为了自己内心的良知,更是源于在音乐艺术前的谦卑。

然而“打内”和“打外”并不矛盾,健康的演唱方法和对音乐严谨的要求,不仅会献给观众过瘾的高音,还让自己的艺术生命力更加长久。

能满足那1%“挑剔”的观众,剩下的99%水到渠成。

多听,多想,多比较上大学时,一次班级音乐会,同学弹了一首我略耳熟,却又想不出来是什么的曲子。听了好久,终于在一个动机处明白,这正是自己几星期前刚弹过的舒曼的《蝴蝶》。我问老师,这位同学为什么会弹成这样?他没听过录音吗?老师说,如果他能听出来,也不会弹成这样了。培养审美首先要能听得见——一定有朋友说:我又不聋,怎么可能听不见?听是听得见,但很多人听不出区别,听不出好坏,也许是真的听不出,也许是没有用心听,也许是没有学会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首世界著名咏叹调《冰凉的小手》,我们在听到任何一位男高音演唱这首咏叹调时,除了评判他的highc好不好以外,有没有想过他的highc音色是松弛还是紧张?不同音区音色是否统一?他演唱的意大利语言像不像?他对歌词和剧情的表达是否正确合理?同理,如果我用“蓝龟晒了烤”(languisceilcor)唱了《我亲爱的》,再听歌唱家的演唱作比较,会不会反思:我唱的是意大利语吗?这也太不像了吧!如果想进步,首先要能听得出对错好坏——提高审美是第一步!培养正确的审美还有一个非常实用的作用:不容易被忽悠。平时购物我们还会货比三家,遇到不懂的产品还得看测评,咨询专家。同理,拥有正确的审美,遇到侃侃而谈的“歌唱家”,听一听作品就知道其人是否有真才实学,就能在网络上五彩缤纷的资讯中分辨对错,更能在求学问道的路上少走弯路。罗伯特.M.波西格写到:“你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把它做得很漂亮,或是很丑陋。而你想要有高品质的表现,做得漂亮一点儿,就必须有能力知道什么是好,并且有能力理解实现目标的方法。”学习音乐艺术,就是在了解美的前提下,想方设法接近美,实现美。美是目标,是方向。初学者对于美的认识决定了他们是朝向美的方向努力,还是相反的方向。以“唱得高,唱得响”为目标,势必会走到“挤,撑”的路上,越练越错,就算是天生的好嗓子,本钱也不会长久。以“健康地发声,正确的语言和表达音乐”为目标,加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又怎么会不进步呢?声音未动,审美先行。方向对了,努力才有意义。声乐关键词专栏

初学者——学了多年声乐,你是初学者吗?

歌唱天赋——天赋就是好嗓子?

声乐老师——你心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子?

气息——气不够?究竟为什么?

支撑——使劲儿就对了?

喉咙——打开还是放松?

位置——高位置究竟在哪儿?

元音一致化——被忽视的关键发声技巧

“练声牛,唱歌怂”的症结——发音咬字

任旻旅欧声乐艺术指导/指挥

*现任德国明斯特歌剧院独唱艺术指导兼指挥

*曾就职于:布伦瑞克国家歌剧院,安娜贝格布赫茨歌剧院,中萨克森歌剧院,萨克森歌剧院,不来梅港市立歌剧院

*硕士毕业于德累斯顿音乐学院的声乐艺术指导专业(MusiktheaterKorrepetition)

*曾与例如BrigitteFassbaender,RolandHermann等众多国际著名歌唱家和指挥家合作参与指导了《费加罗的婚礼》、《卡?》、《波?米亚人》、《蝴蝶夫人》、《托斯卡》、《纳布科》、《唐.卡洛斯》、《奥涅金》、《漂泊的荷兰人》、《埃莱克特拉》、《玫瑰骑士》、《沃采克》、《浮士德》、《蝙蝠》、《?城故事》等几十部歌剧、轻歌剧和音乐剧的排演,在德国布伦瑞克国家歌剧院歌剧制作《独裁者》、《说是的人》中担任指挥。

*作为合作钢琴演奏者在德国众多歌剧、艺术歌曲、室内乐音乐会演奏

*指导的歌手曾考取德国德累斯顿珊佩尔歌剧院,汉堡歌剧院,莱比锡歌剧院,汉诺威歌剧院,卡塞尔歌剧院,明斯特歌剧院,意大利都灵歌剧院,丹麦奥胡斯歌剧院等欧洲众多剧院。

*培训的考生曾考取德国德累斯顿,莱比锡音乐学院,奥地利萨尔茨堡音乐学院,弗赖堡音乐学院,罗斯托克音乐学院。

*辅导的选手曾在威尔弟国际声乐大赛,罗西尼声乐比赛,金钟奖,孔雀奖,黄龙音乐季,保罗·科尼歌剧声乐大赛等国内外大赛获奖。

任旻视频剪辑合辑

更多完整演出视频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zhicai.com/lsyg/2200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