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于春天的吃食尤为讲究,流传下很多饮食习俗。倘若3月说春食尚早,那么4月已过春半,绿色疯长,随着清明“寒食节”的来到,令春食迎来新一轮高潮。近年流传最广的“寒食”要数从名字到口感都十分讨喜的“青团”,袁枚在饮食名著《随园食单》中写“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可见其流传之久。《节气》也曾为读者解读过这种从江南流传来的小吃,“之所以北方没有这个食俗,是因为艾叶于清明时不成熟,而南方则如夜雨春韭,鲜嫩多汁。但时下粉食流行,艾草粉的出现也就方便了北方人能享受到清香的艾叶青团,虽不及鲜摘,但也不失为一种食趣。”
饮食作为古今内外人们永恒的喜爱与追求,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不在少数。李碧华在《潮州巷》中写清明最为肥美的“卤水鹅”:“飞快切成薄片,排列整齐,舀一勺陈卤,汁一见肉缝便钻,转瞬间,黑甜已侵占鹅肉,更添颜色。远远闻得香味。再随谁拈一把芫荽香菜伴碟……”
刘绍棠也特意写过记忆中的春食:“九成榆钱儿搅合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火就够火候儿。然后,盛进碗里,把切碎的碧绿白嫩的青葱,泡上隔年的老腌汤,拌在榆钱饭里;吃着很顺口,也能哄饱肚皮。”
外国文学作品中也用各种吃食描写铺垫剧情,去年出版的《小说餐桌》一口气便集结了50部作品中难以忘怀的盛宴。
提起字间食物的描写,不知道你最先想到了哪部作品的片段?春光明媚吃茶时,中读君联合各家出版机构为你送上4月份赠书福利,来中读,与你期待的书相遇。
4.1-4.7
1/17
中读+九志天达
《我们一无所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位不成材的肖像画家受到当局指派,删除官方照片和艺术作品之中的异议份子,而头一个对象就是他的弟弟。于是,他做出了“将自己弟弟的脸孔画入每一幅经他审查的图片中”的决定,其后的数十年,因为这一决定引出了无数串联的故事。有多少人的生命,会因为一幅画而改变?在破碎而悲怆的生命最后一刻,要怎么说,我们曾经拥有过一切。
2/17
中读+读行者
《窗里的女人》
安娜独居于纽约市郊富裕社区的一栋四层小楼里。一天夜里,她透过窗户目睹了一起凶案,受害者是新邻居家的女主人。她急切地报警说明她看到的一切,邻居却矢口否认家里有任何异常情况发生。随后安娜收到恐吓电邮,而邮箱显示发件的似乎是她本人。难道一切只是她的幻觉?那名遇刺的女人真的存在过吗?这个看似平静的社区里,藏着什么秘密?
3/17
中读+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好兵》
爱德华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好兵,利奥诺拉是他的完美妻子。约翰·道威尔和弗洛伦斯,一对来自美国的富有夫妇。他们四人在疗养地相识,一起享受着文明的生活。但很快地,弗洛伦斯死于自杀,紧随其后的是爱德华。这个关于好兵的毁灭故事,由约翰·道威尔之口说出。但道威尔就是诚实的吗?也许,他正是那位“不可靠的叙事者”。
4/17
中读+新经典文化
《创业神器》
作为银行顾问,米歇尔?米勒深谙华尔街涌动的暗流。书中各具特色的角色正是华尔街各个侧面的缩影。有人谈笑之间就能决定生死,有人不择手段只重权钱,有人终日不休只为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她用鲜活的人物构筑了一个活生生的华尔街,以一个女孩的死亡,揭开华尔街用钱与权力打造的假面具,将金融界不为人知的秘密曝露在阳光下。
4.8-4.14
5/17
中读+博集天卷
《一个经济人的文学观察》
本书是作家龚曙光的文学随笔集。作者从经济、社会、文化的角度,与张炜、韩少功、残雪、余秋雨、王跃文、阎真、李修文等著名作家、文化名人进行了深度对谈,探讨近二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对文学的影响、文化传播者的当代使命、文化人的宿命与抗争。
6/17
中读+华文天下
《灵魂的场所》
建筑人文学者李清志走遍世界各地探访经典建筑,筛选了33处大师们的经典建筑作品,以孤独、思考、信仰、欲望、自由、和平、死亡人生7个重要主题划分,带领读者欣赏寂静的建筑美学,体会简单生活的美好,一个人的独处空间也可以非常舒适。
7/17
中读+未读
《无人幸免》
年,美国。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海水倒灌,城市内迁,这一年,历史重演,南北开战。此时,萨拉特6岁,他们举家逃离,从南到北。十年弹指一瞬,生死别离接踵而至。战争的创痛是人类唯一的共同语言,它以相同的方式改变人,摧毁人,把人变得同样胆怯、愤怒,复仇心切,投入不可预料的未来……
8/17
中读+果麦文化
《清单人生》
布里特-玛丽是那种你能想象到的最无趣的63岁女人,因为她不允许生活里有任何波澜。她有许多许多清单,甚至有一张记录所有清单的清单,以保证她和丈夫的太平日子万无一失。然而人生怎么可能用一纸清单来规划呢?布里特-玛丽被迫离开她无比熟悉的生活,来到小镇博格,从此,一群野孩子、小混混、酒鬼和一只老鼠将她的生活搅得鸡犬不宁,然而人生却在失控中获得了新的选择和新的期待。
4.15-4.21
9/17
中读+三辉图书
《荒野帝国》
—年,卡普兰在故土美国及周边开始了一场旅行,从堪萨斯走到西海岸,从中部的密苏里走到西部的俄勒冈,从北部的加拿大边境走到南部的墨西哥。卡普兰发现了一个转变中的美国——一个在种族、阶层、教育、地理上充满了区隔和断裂的美国。这个大国并非衰落,而是正在缓慢而不可逆转地蜕变出一种全新的身份认同。
10/17
中读+后浪出版公司
《白鲸记》
本漫画根据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小说《白鲸记》改编。水手以实马利和土人好友魁魁格,登上一艘捕鲸船,跟随船长亚哈追捕一头曾咬掉亚哈半条腿的白鲸。他们最后终于在太平洋海域遇见了这头白鲸.经过三天的追捕,全船人在和白鲸的战斗中覆灭,只余以实玛利一人,回来跟世人讲述这个故事。
11/17
《走进一座大教堂》
作者以多年的时间遍访欧陆的大、小教堂,进行深入的研究。本书就是他多年积累与研究的成果,以精美丰富的图片与生动感性的文字带领读者深入探索法国与德国各处的大教堂,娓娓诉说教堂的历史起源与小故事,深入讲解外观、建筑结构以及各种雕刻与装饰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
12/17
中读+上海人民出版社
《魔都》
本书是一部编译作品,从日本作家村松梢风所著的多部作品中选择与上海有关的文章汇编而成,主要为作者于年代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游历见闻。在本书中,作者惊讶于国际大都市上海包罗万象的特质,第一次使用了“魔都”这一词汇指称上海,体现了旧上海复杂多样又充满魅力的历史面貌。
4.22-4.30
13/17
中读+斯坦威图书
《瓦格纳与哲学》
本书将作曲家瓦格纳的艺术生涯置于他那个时代的哲学背景中,详细而全面地研究了瓦格纳与哲学家之间的密切联系:从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者到费尔巴哈和叔本华。作者探索了音乐与文字,艺术与哲学,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关系,理性而客观地分析了瓦格纳偏执、自我中心和反犹倾向等性格特质,以及他的艺术天分,并以全新的方式阐释瓦格纳和他的作品。
14/17
《中国文化常识》
《中国文化常识》套装全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包括思想、艺术、文学、日常生活、传说故事、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文风通俗易懂,知识全面,结合精美的插图,既可以作为休闲读物,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工具书。
15/17
中读+生活书店
《四季啊,你慢慢走》
国内第一本华北地区全年植物和物候的自然笔记,用文字与绘画记录北京一年四季中一百多种最具代表性的植物,细致而系统地展示了华北地区的植物特色和令人心动的自然世界。从身边城市的一草一木,到偏僻山野里不为人知的野花野草,无一不顺应自然的内在节奏,记录成一张丰富细密的生态网。
16/17
中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宜居之都维也纳》
维也纳是世界闻名的宜居城市,曾连续七年夺得“世界宜居城市”的榜首。维也纳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维也纳的历史,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文化,又详细描述了维也纳的生态环境与居住环境、维也纳生活的便利与舒适、维也纳的社会文明与城市安全,探讨了维也纳在创建宜居城市方面所下的细致功夫。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深入认识奥地利这个“阿尔卑斯山共和国”,特别是蓝色多瑙河畔的美丽城市维也纳。
17/17
中读+文治图书
《隔壁的女人》
本书是日本国民小说家、剧作家向田邦子的短篇代表作,包含了五则小说杰作:《隔壁的女人》、《幸福》、《核桃里的房间》、《木屐》,以及作者的绝笔《春天来了》。她用温暖的眼神看人类的哀欢,用独特的视角观察男性和女性,也用一根绣花针在日常生活的假面上猝不及防地刺出一个个小洞,让人同时窥见了人性向阳面和背阴面的风景。
▼活动参与方式
1.微博搜索“三联中读”,找到正在进行的活动,按照相应的活动规则,转发、评论参与赠书;
2.打开“中读”App,进入“新书快抢”频道,找到你感兴趣的书籍,在文末留下你的足迹;
以上两种方式,任选一种参与即有机会赢好书。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转载自三联中读ID:lifeweekerclub
"中读"现已全面上线,请在各大应用商店下载
点此→下载中读写读感
OR识别图中,下载『中读』App
温馨提示:
中读App已升级至5.5.3版本
请各位用户及时更新
中读lub
推荐阅读:《瓦格纳与哲学》
《中国文化常识》套装
内容转载自
三联生活周刊了解更多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有那些特征骨肽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