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

6月24日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真

发布时间:2021/7/29 12:34:51   点击数:

1.据测算,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将形成巨大的消费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城镇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表明()。

A.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

B.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起决定作用

C.消费带动生产,消费为生产提供动力

D.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结果

↓↓

↓↓↓

C。解析:从题干“形成巨大的消费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可知,本题考察消费对生产的作用,消费带动生产,消费为生产提供动力。故本题答案选C。

2.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

A.收入分配公平程度

B.城乡发展差距

C.经济发展水平

D.居民穷富程度

↓↓

↓↓↓

A。解析:基尼系数是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该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年提出的测定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指标。故本题选A。

3.对于存贷款利率上调,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刺激消费需求

B.缓解通胀压力

C.遏制投资过热

D.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

↓↓↓

A。解析:提升存贷款利率会使储蓄收益增加,吸引存款,从而减少消费需求。A项错误。存贷款利率上调会使贷款额减少,存款增加,贷款减少,货币流通量降低,从而抑制通货膨胀。贷款利率增加将加重贷款企业负担,减缓企业发展步伐,从而抑制投资过热。但贷款利率上调也会造成贷款成本上升,贷款风险增加,银行倾向于借贷给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B、C、D三项说法均正确。故本题选A。

4.(单选题)某厂与李某等30名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后,由于生产任务调整,与李某等6名工人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该厂与李某等6人协调,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则该厂()

A.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B.继续与李某等人协商

C.在给予李某等人经济补偿的前提下解除劳动合同

D.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提前30日通知李某6人,或者额外支付1个月工资

↓↓

↓↓↓

D《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故正确答案为D。

5.(单选题)华尔兹,又称圆舞,一种自娱舞蹈形式,是舞厅舞中最早的、也是生命力非常强的自娱舞形式。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音乐家是()。

A.约翰?斯特劳斯

B.德沃夏克

C.莫扎特

D.柏辽兹

↓↓

↓↓↓

A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A项正确,约翰·斯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一生创作了多首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主要作品有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B项错误,德沃夏克,捷克作曲家,主要作品有《e小调第九(致新大陆)交响曲》、《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狂欢节序曲》和歌剧《水仙女》等。

C项错误,莫扎特,奥地利音乐家,被誉为“天才音乐家”,主要代表作有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

D项错误,柏辽兹,法国作曲家,最大成就是交响乐,主要作品有《幻想交响曲》、《罗马狂欢节》等。

故正确答案为A。

6.(单选题)年8月,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偕()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双方在10月10日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确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A.周恩来、董必武

B.陈毅、刘少奇

C.王若飞、陈毅

D.周恩来、王若飞

↓↓

↓↓↓

D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从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重庆谈判及达成的《双十协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两党举行的重庆谈判是一次决定着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重要谈判,国共两党都用很大的精力来组织这次谈判,双方都派出得力人员织成谈判代表团。中共代表团以毛泽东为首,辅以了解全局、富有谈判经验、机智灵活、刚柔相济的周恩来、王若飞。

故本题选D。

7.(单选题)王某回国携带应申报物品而未向海关申报,海关认定王某的行为构成走私,对其作出没收物品,并罚款元人民币的处罚。海关的上述处罚是否正确?()

A.是错误的,只能实施没收物品的处罚

B.是错误的,只能实施罚款元的处罚

C.是错误的,只能在没收与罚款中选择一种实施处罚

D.是正确的,不违反一事不再罚的原则

↓↓

↓↓↓

D本题考查行政处罚的内容。行政处罚中的一事不再罚,是指对违法行为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同一依据,给予两次或者两次以上的处罚。本题案例中,海关对王某分别处以没收物品和罚款的处罚,属于两种不同的处罚种类,并未违反一事不再罚原则。D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8.(单选题)一名自称“强子”的青年因殴打他人被群众扭送到公安机关,公安机关调查后认为他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应当对其进行处罚。但该青年始终不说自己的真实姓名,同时拒绝提供家庭住址,公安机关随后对其真实身份进行调查,但仍无结果。此时,公安机关正确的做法是:

A.不作出处罚

B.必须查明身份后再处罚

C.对其殴打他人和不报真实姓名的行为分别作出处罚

D.可以按其自称的姓名作出处罚

↓↓

↓↓↓

D本题主要考查行政行为。需结合具体选项予以分析。《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条规定,违法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但只要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按其自报的姓名、贴附照片作出处理决定,并在相关法律文书中注明。

可以按其自称的姓名作出处罚,因此排除ABC项;

故正确答案为D。

更多公共基础知识题库资料,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zhicai.com/rkmz/2233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